第03天手抄《中庸》第10-12章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人人都说“我知道”,但你把他往那坑里带,他也不知道避。人人都说“我知道”,但是要他执守中庸之道,他一个月也坚持不了。
张居正讲解说:如今的人,与他论利害,个个都说我知道。那既然知道,看见祸事就在眼前,该能躲避了吧?可他却见利而不见害,知安而不知危,被人驱逐在祸败之地,就像禽兽落在陷阱里一样,恬然不知道避去,这怎么算知道呢?
这个我们应该都有体会,当别人跟我们说什么事,我们会拼命点头说“对对对,我知道,我知道”。第一个意思是我知道,第二个意思就是你快闭嘴别说了。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做了才知道,你没去做,就只是晓得些说法,那不叫真知道。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是知道的开始。张嘴就说“我知道”,就关闭了知道的大门。知祸而不知避,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意志力。没有意志力,就会产生懒惰和侥幸心理。所以孔子又说,人们都说自己知道,也会照做,却坚持不了一个月!
笔者认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会有两个表现。一是他观点立场鲜明,从来没变过,二是他坚持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停过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知道,他真知道那道理,就执守那观点和立场,言行一致,一直那样去做。
不会因为外部舆论环境或人情世故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立场态度,也不会因为有什么困难或新的诱惑,而停止他一直坚持做的事。
第十三章节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ni)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ao)尔(5)?”
第十四章
君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 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