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任24军军长的皮定均本来被计划授予少将军衔,这份预授名单报到教员处等待审批,教员拿笔直接圈住皮定均的名字,并在旁边写下六个大字:皮有功,少晋中。
而让皮定均一战成名的就是中原突围这场经典战役。
解放战争初期,中原解放区被国军围困,需要整体突围,军区首长安排皮定均担任阻击任务。
皮定均率领的一纵第一旅,经过千里奔袭不仅完美完成了为中原军区断后的超难度任务,而且在保全建制的情况下顺利突围。
今天我们就详细聊聊皮定均和中原突围。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虽然全国人民都在期盼和平,但目光长远的教员明白蒋介石根本不可能和解。
为了对付反动派的反扑,九月份教员命令已经南下的王震部北返,河南军区的王树声部南下,和湖北的李先念部会师,成立了中原解放区和中原军区,共计6万部队。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教员的用意就是占住中原这块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迫不及待的想收复东北和华北地区。但要大批量的调兵必须通过中原军区的地盘。
就算蒋介石先进的军舰和飞机可以搭载部队,但中原军区卡在核心地带,就像喉咙里有根刺一样简直要了蒋介石的亲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原这场战争就不可避免。
还没等到年底,老蒋就发动大军把中原军区团团包围。东面是刘峙指挥的三个军,南面有武汉行营主任程潜部,西面是胡宗南的主力部。
从1945年底到1946年六月,两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发生近千次军事冲突,中原解放区逐渐被压缩到不足100平方公里。
物资不足难以持久,战略空间狭小,部队回旋的余地大大减小。解放后,曾经经历过这场战争的老同志回忆,最困难时期,战士们1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甚至连粮食都没有,只能去乡间挖野草充饥。
局势紧迫,危险重重。继续坚守中原就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教员在1946年五月给中原解放区发电报,询问他们是否还能坚持,因为中原军区的战略地位实在重要。但教员也给出了意见。实在坚持不下去可以突围。
但军情变化太快, 6月下旬,我军截获国军密电,密电里老蒋命令刘峙在7月1日发起总攻,企图用最短时间彻底解决中原问题。
教员用最快的速度通知李先念部,要求立即突围,不要有任何拖延。
突围:哪有那么简单,周围全是国民党部队。李先念几天睡不好觉,和同志们一起研究了突围的具体计划。那就是李先念,王震率领主力组成右路军,从北面向西突围。
王树声率领一部组成左路军,从南面向西突围。
但这时候有个最大的问题,全军突围,国民党必然会紧追不舍,到时候谁也走不了。
为了顺利突围,必须得留一支部队佯装主力,主动吸引国民党的部队,为大部队转移创造机会。
这是个艰难的任务,可以说是九死无生的超难任务。因为国民党军必然会把实力全部压到这支小部队身上。
李先念经过筛选,选中皮定均。为此特意召见皮定均,询问有无把握完成任务。
皮定均眼神坚定的给李先念敬了个礼,并大声说道保证完成任务。
李先念拍拍皮定均的肩膀,最后说道,一定要活着回来。
6月24日下午,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到百雀园开会,副司令员王树声亲自和他们交代任务。
军区主力决定今晚突围,而交给第一旅的任务就是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三天。
三天之内,保证主力顺利突围。并且也为皮定均旅留了一条后路,也就是完成任务后可以追随主力突围,也可以选择就地打游击。
实在不行,可以南下去苏皖解放区。
最后王树声对皮定均说道,最后实在不行,可以换便装离队脱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王树声当年在西路军兵败的经验。
但皮定均坚定的回绝了王树声的好意。表示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势必要与部队同生共死。
多年后我们从皮定均的战事日记了可以看到皮定均的豪情壮志和坚定的信念。
他在日记里写到:中原,我的中原,我认为死在我们面前是不可怕的,只要对人民有利,对党有利,我们的一切牺牲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弃一切乃至生命都是值得的。这就是皮定均对待这场战役的态度和决心。
皮定均和徐子荣回到部队已是凌晨,稍微休息了一会儿,便开始部署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
第一步是动员大会,对全旅指战员讲明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并命令各级指战员把命令下传到各营各连排。
明确指出,我军要主动吸引敌军30万大军的围剿,完成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询问广大指战员,敢不敢接受这项光荣并且极度危险的任务。
所有人当场保证愿意为了大局牺牲,并大声呼喊,旅长下命令吧。
听命令打胜仗是我军的传统,只要是有意义的牺牲,谁都不会拖后腿,这是当时我解放军的常态,也是能在三五年时间就打垮国民党三百万大军的内在原因。
第二步是集思广益,让大家踊跃发挥特长,针对特殊情况出谋献策。
最后采取很多人的意见后,皮定均决定把自己伪装造成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并作出向东突围的假象,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皮定均带领第一旅在东北,东南方向火力全开,做出主力要在这里进攻的姿态,同时挖战壕加固工事,目的就是让国军以为解放军要在东部打大仗。
为了让国军确定消息真伪,皮定均还安排一部分战士大摇大摆的向东部行军,晚上再悄悄退回来,第2天继续这样操作。
这一招效果非常好,国军已经认定解放军的突围方向是东部,目的是进入大别山,于是国军把部队全部安排在东部等待包中原军区主力的饺子。
直到26日主力部队向西运动已经走了两天国军才发现上当受骗了,于是刘峙命令国军提前发起攻击。
而皮定均之前加固的攻势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团利用攻势互相配合,交替掩护,给国军造成巨大的伤亡。
到了26日下午,皮定均和徐子荣收到电报说,中原解放区的主力已经走出200里,并通知皮定均的掩护任务顺利完成。允许皮定均旅自由发挥,自行选择突围方向。
这时候的皮定均虽然可以选择追随主力向西突围,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
但皮定均不准备这样做,因为一旦部队西进,国民党的主力也会跟着。说不定会给主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留在原地打游击更不用想,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反攻倒算,打游击只会把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最后皮定均决定还是继续向东,不仅能继续调动国军兵力,给主力部队突围继续创造机会。政委徐子荣随即补充道。
既然决定向东,那我们不如先向西走一段,造成追赶主力部队的假象,然后突然折返向东杀一个回马枪,让国军不知道我们的真实意图。
皮定均一听,这还真是个绝妙主意。中原军区根据地本来就在山里,周围又是茂密的树林。
树林里藏万把人实在是在轻松不过的事情,于是第一旅故意往西绕了几圈后,趁夜色埋伏在周围的树林里。
在向西走了十几里之后,必定军率领部队于26日夜晚,突然折返向东进入黑松林隐蔽,国军发现皮定均跑了便赶紧追,结果追了十几里一个人都没有找到。
经过一番分析,他们认为皮定均肯定追主力部队去了,于是他们继续向西追皮定均。谁知皮定均就藏在离他们不远的树林里。
为了隐藏踪迹,皮定均给部队下了严格的命令,不准说话,不准生火。把马嘴捆住不许嘶叫。
就这么熬到了28日凌晨,国军基本都走远了,皮定均才下令部队开拔向东行军,甩开了国军的围剿。
但并不是皮定均旅已经摆脱了危险,因为中原战场周围几乎都是国民党统治区域。为了不暴漏消息,皮定均旅只能行军在乡间小道,在国军各自管辖区的间隙中穿插跳跃。
这是一次艰难的行军,后勤没保障,医疗服务也很有限。很多战士的衣服被乡间的树枝和草丛划破,长裤烂了剪短当裤衩穿,鞋走烂了,战士们把衣服脱下来包在脚上走。
最严重的是饮食问题,由于不能生火做饭,他们就吃干粮喝河水,这样导致有很多战士生病。可以说这种方式的部队减员并不比战争中牺牲的人少多少。
7月3日晚,他们在安徽金寨县缴获了国军的四个粮库。皮定均旅在这里短暂的休整了几天,并且把大部分粮食分发给了当地的老百姓。
这里是皮定均的老家,如今他回望着故乡,很多战友劝他回家看看。但皮定均觉得部队还没有摆脱危险。他不想因为他的事影响全旅的安全,也不想给老乡带来麻烦。
毕竟这里还是国民党统治区,万一国民党因为皮定均报复老家的百姓,这不是自己给老乡招祸么。
有家难回的皮定均决定继续向东,终于在7月20号到达苏皖解放区。
中原突围从6月24号开始,皮定均用自己的第一旅拖延了国民党三天,直到接到主力顺利突围的电报。然后从27号向东一直走了将近一个月。
行程两千多里,打了20多次仗,不但顺利完成掩护主力的任务,而且自身也全须全尾的脱离险境。
在皮定均向东突围的时间段,王树声率领向南突围的部队再次遭受围剿,很多部队的建制被打乱。部队损失惨重,有多回到陕甘宁边区,有的被迫进山打游击。
而向西突围的主力经过苦战,由原来的15000余人减员三千多人。只剩下11000多人。
尤其是吴诚忠率领的第二旅,同为掩护主力突围的另一支部队。他和皮定均一样也是伪装成军区机关吸引火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吴诚忠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别山牵制敌军。大别山已经被国民党占领,第二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部队基本打散,吴诚忠被迫回到老家躲避。后来去了中野部队。
而只有皮定均率领的第一旅由出发时的6000多人,除去战斗及非战斗减员之外,还有5000多人到达苏皖解放区。建制完整,并且还保持旺盛的战斗激情。
这是一次伟大的行军。这次战役不仅考验了皮定均对党的无比忠诚,也考验皮定均的超级指挥能力。
由此才有教员的六字评语。这是教员对皮定均最大的肯定。也是皮定均带领的第一旅最大的荣耀。
凭此一战,皮定均在解放军战斗序列中名声显扬。后期不仅担任了24军军长,而且参加抗美援朝。
到了1969年,教员还记得皮定均的功劳,开会的时候和他说,如果怕苦怕死,革命是搞不出名堂的,就是要有你们中原突围那样的拼命精神。
周总理也曾夸奖过皮定均的第一旅,说皮定均一个旅的作用顶的上一个方面军的作用。有这样的领袖才能带领出这样的将军。
有这样的将军才能带出敢打硬仗,敢拼血战的部队。这才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最大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