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对自身才干和优势不甚了了,更不具备根据优势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相反,在我们的父母、老师、经理和一心关注病态的心理学引导下,我们成为自身弱点的专家,为修补这些欠缺而一生追求,却对我们的优势不闻不问,任其荒废。”——马库斯·白金汉《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盖洛普官方给优势(Strength)下的定义:“持续地近乎完美的表现,在特定方面持续地取得积极成果的能力。另外有一个公式:优势=才干*投入;才干(天赋)是指自然而然反复出现的思维模式、感受和行为。
优势的理念近几年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尤其在青少年生涯教育、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领域,其应用价值得到不断验证,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队通过优势视角提升了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可以说优势让一个人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
带着深度自我探索的好奇和团队管理的困扰,我在今年2月和7月陆续参加了杜坚老师(全球盖洛普优势教练,叙事心理和生涯资深督导师)带领的优势工作坊一阶二阶,如果说一阶优势探索更多是理解34组优势才干的这套语言(之前一篇文章:用优势的语言重新认识自己),那么刚刚结束的二阶工作坊更像是教我们如何应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更好的看见优势才干在个人或团队过往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经验中发挥的作用。
1、困扰你的到底是弱势还是优势
常常我们以为自己的优势才干太过平常不值得一提,因而总是不自觉的羡慕别人的优势,看到自己欠缺的部分。但或许你忘记了,真正羡慕的是别人拿到的那个结果,还是方式本身。
课上老师举了一个律师nick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其实是一个经验非常丰富(20多年)、沟通力也很强的律师,但不喜欢搜集调查资料和准备案情摘要,后来他就发现自己输掉的案子都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导致的。
接下来,你猜到什么?
对,他开始积极寻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请助手来帮忙搜集材料、比如建立一套规范或者标准等等。但这些尝试效果还是不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他的核心诉求板并不是这些看似目标,实则是达成目标的各种手段。而澄清后的目标,nick其实是要赢得案子。
于是,我们开始跟着他回忆,在什么情境下他最能赢得案子。发现往往是受沟通、竞争、自信等等这样的才干特质影响。一旦意识到他在那些时刻,准备得比较充分的方式都是通过助理和他研讨时捕捉到细节问题,他开始恍然大悟,原来要想达成那个赢的结果,可以采用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只是他不自觉的被模式驱动忽略了。
真正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弱势,恰恰可能是最为突出的优势才干被压抑或者被过度使用了,所以请静下心来回想一下,什么情境下你的效能最高,你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2、优势觉察,被模式驱动还是目标驱动
在第2天的课程中,最给我启发和收获的就是“优势会诊练习”活动,当时我作为一个案主,根据老师设置的七大研讨流程:从案主分享困惑、小组澄清目标、案主谈困惑和才干、小组反馈才干与困惑的关系、案主筛选最相关的才干,分享触动点,小组讨论如何调整,最后分享问题和想法。
最有难度的就是澄清困惑和目标的部分,在这样一个团体的情境下,很多老师和助教从我的前10才干的不同关注点提问,我产生了两个觉察:
第一,我在不断阐述困惑的过程中,其实也在慢慢的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第二,纷繁复杂的问题背后,小组会诊机制不断确认我的真正目标,层层剥离,最后助教老师采用优势组合把前十个才干串联起来解读的时候,一下子感受到了被理解被看见。
从思维到成就才干, 发现真正的盲点或许是关联才干的滥用,无法聚焦到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上。所以,不断的输出很多结果,却不是围绕目标而动,而是受我的优势内在和需求模式驱动的。
3、内在需要若被忽视,这样的目标达成能持续多久
这里老师提到的一点很受启发,之前在DISC中提到人是可以调整行为风格,在不同的人际互动中或者目标驱动下可以去适应改变自己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的成长成熟。但杜坚老师特别嘱咐我们,知识技能方面的投入刻意练习的确会对达成目标结果有相当的影响,但这样的目标达成却是不能持久的,终有一天内在的动力和需要会以另一种方式出来提醒我们的。
盖洛普中国提到,人们的优势才干除非经过重大的环境影响,否则就是排序可能有变,但整体的风格模式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还是那句,行业内的佼佼者都在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达成相同的结果。
最后分享一段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关于优势的比喻:
”你的心灵像是一片花园,才干像是种子,偶尔会发芽,你这个园丁要认真的看着这个花园——看到才干的小嫩芽,尽快圈起来,浇花、除草、施肥,等待他长成支撑你生命的参天大树。才干是种子,优势是结果。始于才干,终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