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没课的我开始逐个批改学生的练习册。翻开孙明浩的练习册时,“李岩荣我恨你”六个红笔书写的醒目大字闯入我的眼帘,我一下懵了。
孙明浩成绩一般,毛病不少,是我“特别关注”的学生之一:上下课紧盯,苦口婆心谈话,频繁地与他父母沟通,情急时甚至有过雷霆般的怒吼。可我的苦心换来的,却是他明目张胆的“恨意”。我既伤心,又有些不忿,真想立刻把他揪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还懂不懂好坏?不过,想到这样做会影响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教育效果也不一定好,我就忍住了。
看看摊在面前的这六个大字,我想,他既然敢向我公然宣战,我一定做好了应战的准备,愤怒地回应势必让他恨上加恨,“为他好”的陈词滥调更不会得到他的理解和认同。想到这儿,我决定避其锋芒冷处理。理清思绪后,我在那句话后面工工整整地留言:孩子,你的“云”字写错了,我的名字不是光荣的“荣”,而是白云的“云”。
周一上课,我注意到孙明浩那挑衅的眼神,但还是像以往一样点评完练习册,就若无其事的开始讲授新课。以后的日子,也没有为此找孙明浩谈话,更没对任何学生提起,而是悄悄改变自己以往对他的“特别关注”方式,希望能让他在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鼓励。渐渐地,我发现孙明浩对我的敌意在慢慢地消散,虽然倔强的他没有找我道歉,但从他在我面前努力甚至讨好般的表现,我看到了他的悔意和希望上进的决心。
事后我反思:如果当时我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立刻兴师问罪,或者如祥林嫂般不停地向他重申老师是如何呕心沥血,如何为他着想,都势必得不到他的认同,而只会激发他更加强烈的叛逆和对立。看到现在的结果,想想当时内心的斗争,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欣慰——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