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
今晚用一些刻薄的话
在谈一个沉重的话题
谈谈杨绛辞世后
朋友圈网民炖出的那些鸡汤
文/圆耳朵的兔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晚间这则新闻,终于终结了今日朋友圈纪念杨绛先生逝世的疯狂。
我一早就在想,哪有什么百岁感言?
说句不恭敬的话,百岁的先生,大概已经没必要用感言来写此生。更何况,那一笔略难看的行书,怎么也不像先生的风格。尽管我没目睹过先生的真迹。
有感而发,所以来谈谈这碗鸡汤的事。
先生不识我,我亦不解她。
我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是我学得最差的一门课。老师讲得不好,我也不喜欢那些读着没韵味看着太费劲的作品。
那时老师开的书单上自然有杨绛的作品,但我没读。有人会说,怎么可能?你不读考试能过?我答:可以,因为我能用一周时间把教材里的作家作品特点风格倒背如流。
也有人会问,高中学过她的作品,你不记得?那么我要问你,是哪篇?你记得吗?我敢肯定,为高考念过的文章,考完你就会还给老师,我也是。
还记得那学期考前总复习,我听同学在讨论杨绛和钱钟书,就很好奇地问:他俩一个流派?结果被鄙视:他俩是一家子!瞬间我就懵逼了。我去!我居然不知道这门课里还隐藏着这双双对对的学问!
是的,你也可以鄙视我。
尽管那学期我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啃完了《围城》,但考完试后我并没因为知道了作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去再补先生的作品。
先生不识我,我亦从未了解她。
斯人虽已去,你却瞎感慨。
这么多年过去,我读了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当过老师,写过小说,如今做记者,可我依旧在谈及专业时想不起杨绛这么个作家。
对我,她不过就是活在课本里的模范,我甚至还问过,她到底活着否?
今晨看到先生辞世的消息,上面那个“疑问”解开的同时,也确实让我感慨。
可是,我在感慨什么?斯人已去?还是天不假年?似乎都不对。
就当我体味内心的复杂情绪时,朋友圈里无论是不是文艺青年,或者懂不懂文学作品,都已陷入一片感慨。
传的最多的,一是我们仨,二是这篇百岁感言。
那本我们仨,我连听都没听过。这篇感言,我觉得怎么看都像90后的愤怒。可他们竟然能说出来小时候读书的体会,还有看完感言联想先生的一生如何落泪。
原谅我,竟然对着屏幕笑了,然后和老公说,我敢肯定朋友圈这些人里,80%都没看过杨绛的作品,甚至可能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干嘛的。瞎感慨啥?
原谅我说话刻薄。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我就这么刻薄地看了一天朋友圈的悼念,然后等到了晚间这条辟谣的新闻。
当时我真想在朋友圈大喊——
我读书少,你们不能这么骗我!!!
其实很显然,比我们早生近一个多世纪的人,你怎么会懂得她的内心?何必自己骗自己,顺便骗别人?我曾经都不知杨绛和钱钟书是夫妻,你们又怎么了解他们的感情?你们确定说的不是陈道明和吕丽萍?
后来我忙完翻看朋友圈,之前的一位领导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条辟谣新闻。于是我给他留言,如图:
我说的是实话。
我是真的不知道杨绛都有什么传世名篇,所以没法转那些个鸡汤。转了我都没法写感想,一写就露馅了。
可是我特别想知道,别人都是怎么发出感慨的?抄的?太会抄了吧!编的?也太像了吧!可不管你们怎么编的怎么抄的,现在都没法自己骗自己了吧?毕竟你们不想背着造谣中伤先生的骂名,继续炖你们的鸡汤!
所以,这就是朋友圈,一个充斥着所谓精神食粮的地方,其实没有一碗鸡汤敢随便喝。如果你仔细看下去,就连那些活生生的生活,可能都不值得相信。
所以,别傻了。
假的就是假的。不管你们怎么用语言把鸡汤的味道打造得特别完美,都不会掩盖你们无知的事实和“装”的本能。
直到我躺下开始写这些字时,我的朋友圈里还有人在转那篇百岁感言,在谈我们仨。我只能笑笑,祝他们明天早晨不被回复辟谣。
最后,还是要悼念先生,在天堂里与钟书先生团圆,美满幸福。
已是105岁,想必人生已参透,超越生死。
圆耳朵的兔子
微信号:Round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