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码了好几千字,写后突然悟出了点体会。我觉得写东西这件事情挺锻炼人的,包括逻辑思维、承上启合、用字措词,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能力。这显然需要点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训练自己的能力,还是要勤奋。我把这体会分享给一两个朋友,得到同样的共鸣,鼓励我至少一个星期写点东西,最好有主题。我为了这几年的蹉跎而懊悔,但往事不可追,从这以后,我每个星期会找出点时间写点东西,将习惯养成。
记得读大学时的一个老师,他说他床上总有纸和笔,很多灵光一现的字句和想法一出现,马上记录下来,因为过了可能就想不起来了。他这一分享一直记到现在,是因为当时我也有那样的体会,深夜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会想好多好多要写下来的话,想着想着睡着了,安慰自己明早起来后记录下来,当然故事的结尾总是第二天忘了个精光。当时更神奇的是,走着走着路,很多字句就在脑里蹦出来,控制不住不去想,有的来得及,我就赶紧记录下来,有的没来得及,也就忘了。现在想来,那是一段最鼎盛的状态,没能完全利用好。如今再捡起来,靠的是老底儿和这几年对生活的体验,显得有些吃力,但我乐在其中。
写这件事情,是孤独的。文字一旦落在纸上,理解就是别人的了。要真诚、喜乐、悲伤、愤怒都不是自己可控。有时,也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只是感动了自己。专业做这件事的人,体会更加深刻,有枯竭和焦灼之时,只能自己慢慢调节。看过很多美华的词藻,但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所以写到最后,架构和思想才是根本。先有骨,再有肉,如果只注重肉,最后会只看到一堆油,所以我希望自己在这方面得到加强。
人是健忘的,快乐和悲伤都容易忘怀。所以我总觉得如果得到这一礼赞,就该记录下来,因为快乐可能不可再得,悲伤也只是纪念。但矛盾在于,有时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当时的情感,落到纸上有打折的嫌疑,怪自己底蕴不足,还是要继续训练。
国人往往愿意注重意义,什么小说散文之类都要有清晰的中心思想,我想这是文艺服务于政治的毒瘤,须摘之。真实而纯粹的现实是,写只是写,意义就留给别人想吧。
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爱好难多得,如果遇见了,就该发扬。我想依靠这个给自己的别人一份礼物,若干年后,还记得来时的路和遇见的人。
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却依然感恩和慈悲,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去爱这个世界,这是智慧给我们的馈赠。写的出壮观气势之人,必对这个世界心存宏观之爱,我想这样,放下小女人情怀,大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