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第一天,考场外是焦虑的家长。
家长一直都是焦虑的。孩子刚出生时焦虑着怎么养大,一周岁时焦虑他会不会说完整的话,两周岁时焦虑他下楼梯会不会摔跤,幼儿园时焦虑他会不会适应学校。
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焦虑他怎么不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性格外向了,又焦虑他怎么这么闹腾,怎么不能安静一会儿……
到了幼儿园毕业这个分水岭,家长焦虑的内容更多的就是学习了,焦虑家里没人能教孩子abc,焦虑自己也不会小学的题了,焦虑孩子小学毕业考不好,焦虑孩子的中考、高考。
孩子进入社会后,焦虑他的工作好不好,谈恋爱了没,什么时候结婚、生娃、生二娃……
很高兴,我也会加入其中。
6月,是培训班招生的旺季,高考毕业生不会加入补习班的大军,但是他们可以转身进入驾校的培训班呀。
中考结束的学子,肯定会接到各种衔接班招生电话,或是家长之间在主动团课,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恨不得暑假两个月就要学完初中三年的知识。
以前听高中的一个老师说过这样一个学生,有学生在高一第一节课时,告诉他,这是他第四次上这门课了。
小学毕业时上过一次,初二时上过一次,中考结束后也上过一次,现在是第四次。惊呆了我们这些小伙伴。
再观察他现在的学习状态: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看不到他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知识也是结构混乱,概念混淆不清。
也见过一个很厉害的高中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本市TOP3的名校。其父母为他也是铺好了康庄大道。初中时就请专家研究他未来的路线,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内容,安排的妥妥当当。
因为预先计划的路线是希望孩子走竞赛这条路保送名校,所以,初中时,就已经有专门的家教有体系地传授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孩子本身也比较努力,智商也不低,高中时就进入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班。因此孩子的家长也跟着圈了很多粉,有家长开始懊悔没有提前准备孩子的前程。
有次和朋友在路上看到过这个孩子,夹着厚厚的一本物理化学(这是一本化学方面的书,书名就叫物理化学),戴着眼镜,脖子里围着灰白格子的围巾。让我一下子联想到韩剧里的男主人公形象,只是很遗憾,个子没达到标准。
这应该算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成功”案例了吧?很遗憾,即使他是在各科的竞赛班中参加学习,竞赛成绩也并不理想,到了高二,他原先博学的优势被班级的后起之秀打破了。再后来,就没听到关于他的传说了,他应该不会考的太差,但应该也没有达到他父母原先的期望。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不要总想着打破孩子的认知规律。当他没有一下子达到你理想的标准,不要着急。
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孩子知识在“量”上面有很大的突破,学生时期,要更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会他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你让他背全物理公式更重要。
孩子的路让他自己慢慢走,隔段时间你会发现,他会说话了,他会蹦跳了、他会好好下楼梯而不摔跤了……
希望我也能做到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