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的正确姿势,你真的会嘛?
“打卡”风气的盛燃
随着“赛博”时代的来临,“打卡”潮流也随之兴起。每天的学习打卡仿佛成为了人们自我约束的任务,群众像洪流般参与到“打卡活动”之中,有些人能够在嘈杂的社会中胜出,有些人却在静默中不留痕迹地退出,还有些人随着洪流加入到另一轮的“打卡活动”之中,最终变成一位形式主义。
许许多多追赶“学习打卡”潮流的众人们其实并不清楚“打卡”本身只是工具,由借助打卡而做出改变自己的决定,错视好的习惯为坚持“打卡任务”的奖励,由此延伸出的“任务心态”更加使得养成习惯的整个过程变得艰难无比。悄然之间使我们的动机从“提升自己”转变成了“完成打卡任务”。正因为起步点就发生了扭曲,才导致了“改变自己”这个奖励结果很大概率上的失败,尤其是当其加入打卡排名机制,很多人为了面子亦或者是攀比心理采取作弊方式来完成任务。
非常幸运能够阅读到周岭的《认知觉醒》让我有了对自己行为的正确审视能力,并且了解到打卡“正确姿势”。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正确使用这项工具吧!
打卡误区:打卡是记录而非开端
正如上文所述,以完成“打卡任务”为改变自己的开端,会产生所谓的“任务心态”。高考后大部分学生们停止主动学习,就是任务心态的一大弊端体现:在完成过程中人们关注的是任务完成情况,而对任务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在被宣告完成任务之后任务闭合,这件事就会完全退出脑海,行动的动机也就消失了,脑海中被相关知识占用的空间也会被清理。很多人口中“高中是智力巅峰时刻”的原理便是如此。在这里我的的建议是等开始一段自发式养成习惯的阶段之后,然后再以打卡为记录,需要注意的是打卡记录的重点是让自己看,自己给自己正反馈,打卡只是学习活动的附属品而非任务本身。
学习超级起步——设下限任务
在练习英语的刚开始就设立任务:每天学习二十个单词。这就是每天任务的上限,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所以在完成任务之后就会松了一口气“任务终于完成了”,无形之中产生了“任务心态”,秉持着“万物起步难”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学会善待自己,不能学别人压迫自己。给自己设立“开始了就行”这一想法即可,比如每天学习一个单词。等每天的“开始”变为了习惯,我们再将难度“1”调整为难度“2”。“开始就行”这一原则的设立是为了让我们完成任务时毫无负担,而且此时我们本身的学习激情刚被点燃,后续多学到的每一个额外新知识都是多出来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自己为自己开了个头,只要觉得有趣便可以一直学下去,直到感到乏力为止。
打卡过程的不断反思与调整
时刻监视自己的行为是我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情,懈怠的时候我们自己必须能将我们有意识地拉回现实,自律短暂的痛苦是要远远优于无尽地自我内耗的。当我们难以坚持的时候一定要找出“原因”点在哪里,难度设的太高让我们产生了“任务心态”还是无法将个人的passion唤醒,谨记自己改变的动机,有意识地更正自己前进的路线。然后对症下药,等我们解决了这种问题一次之后,后续的习惯我们自然而然地能够很简单地建立起来,相信自己总是没有错误的。
结语
借助作者周岭的话语“于学习而言,保持内在的动机最重要。但相比之下,保持动机这条路其实比打卡更难走。不过,做难事必有所得,因为它更接近成功的要求。当然,仅仅保持动机依然是不够的,想真正获得成功还要学会创造动机。”希望各位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