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怦然心动》是一部反映初恋中男女不同生理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心里状态的电影,正如片名所言,女主朱莉在第一眼见到布莱斯的时候就对他一见钟情,在她的眼里他的眼睛最闪亮,他的微笑最璀璨,那一刻,她对他怦然心动。而他初次见到朱莉,便变现的对她一脸嫌弃。影片就是以这样一种对比的开头来展开。
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会欣赏女孩朱莉,无论是从她对布莱斯的感情变化来看,还是从她处处透露的真性情来看,她就是有种不同于其他女孩的魅力,在她心里,她认为树是圣洁的,年少时她会经常一个人爬上那棵校车开过路途中的一棵梧桐树,只是因为她享受在树顶端看到小城里日出日落甚至一切城里的事物,他会独自一人做出孵化小鸡的实验,人群聚焦在她周围的时候,自信的她最夺目。导演拍摄采用独特的长、短镜头融合,对朱莉的特写,以及周围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共鸣,一种对小女孩由衷的欣赏。
关于布莱斯,这个对于爱情晚熟的小男孩,他并没有朱莉那份对爱情的坚定,他从就讨厌朱莉对他的死缠烂打,甚至为了摆脱她,故意表现的自己喜欢校花,他会偷偷扔掉朱莉送给他们家的鸡蛋,认为那上面沾满了沙门氏菌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里的成熟,他开始被朱莉那份自信、独立、善良的真性情所吸引,他会在上课时盯着朱莉看,还慌称她的头发里有小蜜蜂。凡此种种,就是意味着故事情节的转折,在那个冲动的午餐时间,布莱斯差点强吻了朱莉。布利斯这种自知才让他自己意识到他喜欢朱莉,然而情节又变了……
这部电影导演多次在情节上埋下伏笔,叙事的主题和主线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男孩,一方面是女孩,着种双重情景再现给观众带来的是能在同一件事的对比中产生自己的看法。
再将电影的评价放到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评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式对儿童的引导和教育和美式的不同。就拿朱莉和城市建设的伐木工抗议来看,她爬上梧桐树,在最高处守望这棵树,有时候再简单的事物你一旦和他有了交集,那种难以割舍的情便是独一无二的,拿《小王子》这本书中的一个片段做解释,即使地球上有成千上万朵玫瑰,但是小王子的玫瑰,他为她除过草,浇过水,于小王子而言就是独一无二的,在此朱莉和梧桐树的感情也是一样的,朱莉不愿下来正是一个小孩子内心的纯正的执着,最后是她的爸爸爬上树引导着她下来,一直郁郁的朱莉最终在爸爸为她画的那株梧桐树中修复了自己内心的伤。而在中国,父母往往是不太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总是会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殊不知,那些根本就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在就是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的对待早恋的不同之处,当朱莉骑着车飞快的赶回家,冲进房门将自己反锁起来,默默抽泣,在妈妈敲门,她为妈妈开门后,她告诉妈妈,“今天在学校,布莱斯当着所有人的面想要强吻我,我躲开了。”此时的妈妈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孩子,你应该和布莱斯谈一谈。”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却蕴含着背后一种鲜明的文化观念,美国父母并不反对孩子早恋,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对于性的自然成熟,他们向尊重自然规律般虔诚。而在中国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他们的的看法如出一辙,教师会联系家人面谈,接下来救赎双双联合起来,对这种不合时宜的爱情来个封杀,双方父母加上教师。须知孩子的成长,父母和老师是他们最初也是最重要更是最持久的启蒙人,这样做是否充分考虑过孩子那个阶段的心里问题,即使觉得不合适,但是否有平静下来考虑过合理引导呢?这是由影片延伸出来的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影片中有句意味深长的话:“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的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当布莱斯被朱莉的纯真独立自信所吸引并直接爱上他的时候,朱莉却改变了对布莱斯的看法,她觉得他的部分大于不了整体之和的效果,他闪亮的眼睛背后是空洞的,没有应有的本真。在这种忽而又悬殊的对比中,多情的观者可能会心痛,担心他们不能在一起,还好布莱斯够聪明,他终于在经历后理解了朱莉的内心,他要在他的院前为她种下一棵梧桐树,由此他又重新的进入到了她的心里。影片以此告终。
电影的开篇和结尾联系到一起看才显得意味深长,开篇是女孩对男孩的怦然心动,女孩主动,男孩被动。篇后男孩为女孩种下梧桐树,男孩主动,女孩被动,由此意味深长的、有着童话般的浪漫。但又不乏亲切和真实。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精准的拍摄,虽然拍摄的地点最多的就是学校以及他们共同生活的小镇,虽然场景布局狭小,但却恰到好处的契合影片主题。由此,怦然心动……
寻找让你怦然心动的事,然后坚持下去
(我只是一个在海边发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