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去匆忙,在路上的风景永远只有公交地铁车厢内的广告,以为那路两旁的风景除了春夏秋冬交替带来的变换外,始终如一不曾变过,偶然出去办事,在地铁站与目的地之间,我走过一条很有意思的小巷子。这条小巷被裹夹在现代建筑中,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风貌,像是新兴城市的一道伤疤,就横在那里。
去程时我骑了一辆自行车,匆匆走过,只觉得小巷道路狭窄,红瓦屋顶和红砖墙面甚是破败,两旁的小店铺污兮兮的。回程时,暂时没有着急的事情催促,我便步行走过那条长长的巷子,这慢下来的速度,让我感到这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有艺术感和温度的巷子。
巷子口有一处红瓦屋顶的破平房,不过靠路边的围墙到是刷的雪白,上面有色彩鲜艳的很具灵性的涂鸦,抬头看,和远处蓝色的天空相映生趣。再往里走,路两旁是合抱的梧桐树,繁茂的树冠在巷子里,撒下一片阴凉,屋子里的人坐在路边纳凉聊天、喝茶打牌,他们从家里出来,在这里解闷取乐,远比那些在高楼里住的人邻里关系来的熟络。
再往前去,遇到一位穿着环卫工作服的大叔,50多岁,头发花白,肤色黢黑,坐在路边的石凳上,认真地读一本破旧的文言文书籍。我从他的身旁走过,他全然未曾察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再往里走,见到路旁有一栋楼红色砖瓦的五层小楼,是我们能在年代剧里看见的那种筒子楼,二楼有一位约摸五十岁的阿姨正站在楼道上的锅灶边烹制午饭,看样子火热的天气和灶台里的热浪也阻挡不了她为家人做一顿可口午饭的决心。大树下的围墙上,一块黑板吸引了我,黑板并无特别,但足够文艺。上面用白色的粉笔写着“理发”以及一串手机号码,遗憾的是我没能看见发匠师傅和顾客,也许他们有固定的时间。兀自思量,这里理发定不会太贵,发匠师傅和顾客定是邻里的熟人,理发时他们会聊一些家长里短、也有可能是村里村外的大事小事,绝对不会有喋喋不休的额外消费推荐。
走着走着,围墙上一条白底黑字的横幅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紧步上前去看到上面写着“坚决保护煤炭营业店员工的基本利益”,穿过横幅和围墙,望着围墙内的天空,我能感到他们在新工业文明下求生的艰难,被逼迫辗转到时代和城市边缘的凄凉。脚下不停,巷子前面变得热闹起来,原来是快走到了巷子口,店铺多了起来。各种小卖铺、小饭店林立,接近午饭,巷子里饭味儿与污水味混杂,刺鼻难闻,许多外卖小哥,从这里出发,将打包的饭菜送往不远的高楼大厦。
我快步走出,又来到了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把那条像城市伤疤般的巷子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它和眼前的高楼虽格格不入,却又那么真实、充满烟火味地镶嵌在这个城市的边角上,仿佛一个无声的等待,等待城市和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