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从收音机里听到一条消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跳入河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经过四天的艰难打捞,终于将尸体打捞出来。
很心痛,正值风华正茂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是什么让他如此绝望?此时最悲痛的莫过于他的父母,含辛茹苦十五年,最后剩下的只是这一具冰冷的尸体。伴随这类消息的,往往还有对孩子的谴责,指责他不珍惜生命,不为父母考虑,太自私。我想,也许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孩子的苦。
小时候,想学电子琴,爸妈答应给我买来学,各种想象有了电子琴以后的开心,后来,爸妈在解释了一大堆理由后没买,我伤心的大哭一场。电子琴成了我童年永远的痛。当年我的父母,普通的工人,尽全力攒钱,为我的将来做准备,准备些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反正养孩子花钱的地方很多,就算用不着这些钱,他们百年以后留给我也好。父母的做法诠释了他们对我所有的爱。但我却不能全心的爱着父母,常常想起小时候满心欢喜的告诉妈妈我考了100分,得到的回答是“不要骄傲”四个字;想起小时候妈妈认为我不会梳头,被迫理发时默默流泪的情景;常常想起初中时妈妈不让我读高中,经历无数次的争吵后,只敢在洗头时哭泣的情景……现在每当和妈妈说起这些,妈妈总是说我不记她的好。很无奈,人对痛苦的记忆比高兴的记忆深刻的多。
儿子六岁那年想要一个儿童手表用来打电话,权衡功能与价钱后,我送了他一个小汽车造型的手机。后来,儿子告诉我,很遗憾生日礼物不是他想要的。通常放学回家他会跟我说起在学校发生的事,诸如:同桌跟他要东西了,某个小朋友不理他了,别人说嘲笑他的话了……紧接着就是焦急的问我“怎么办”。绞尽脑汁给出建议,通常第二天依旧是这些问题,外加一句“你说的办法不管用”。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没有那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每天基本上都在重复着“不被理解”和“失望”。与此同时,每次考完试叫家长的名单里肯定有我儿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对学习没兴趣……天!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问题小孩?我开始看各类育儿书,寄希望于为孩子报费用高昂的全脑开发,感觉统合训练之类的课程,可孩子依然毫无兴趣。感觉自己好失败!
我开始思考我的父母为我做的一切,和我为孩子做的一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有了钱就有了安全感,很多父母擅长为孩子攒钱,希望自己死后孩子不用为钱发愁。二百多年前林则徐教育自己孩子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现代有几个父母能有如此境界!有人把父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舍得给孩子花钱;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次是家长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个层次是父母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来教育孩子;第五个层次是支持、鼓励孩子做最真、最好的自己。于是,父母忙着挣钱,为孩子积累财富,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自己花钱学习各种课程,却不被孩子理解。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每个孩子都有积极主动的愿望,怎么样让他发挥出来?所有人的首要愿望都是感觉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每个人都在寻求得到归属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人爱或者不重要时,他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方式寻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通过让人觉得恼怒、内疚或担忧的行为寻求过度关注;通过让人感到愤怒或沮丧的行为寻求权利;通过让人觉得伤心、失望或厌恶寻求报复;通过让人觉得绝望和无助表达自己能力不足。
据说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看花时,细细的感受花之美,与花同在。我的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就一定和他同在吗?当他跟我说起不愉快的事情,我觉得很烦,赶紧给他想办法,希望早早结束这个令人讨厌的话题。陪他玩时,时不时的刷着朋友圈,遇到不错链接时,马上停下和儿子正在进行的游戏看手机,儿子很失望。我想,如果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时能用心的和孩子“同在”,孩子是能感受到我们的陪伴的。可大部分家长陪伴孩子只是时间上的捆绑,把自己弄的很累,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以后,孩子依然如故,各种抱怨、愤怒、失望等等负面情绪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般倾泻而出,指责,谩骂,甚至热暴力冷暴力相继出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得到改变。孩子在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时,只能屈服,但一旦孩子有了力量,这些力量将转化为强大的叛逆。家长所有行为的背后是爱,希望孩子能有幸福的人生,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孤独、无助,不得不臣服于家长的控制。很心痛,父母和孩子在那个瞬间成了彼此的差评师,这些难过的情绪记忆成了日后的深刻回忆。
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家长的问题,当我做出了改变,和儿子聊天时,心与他同在,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体验儿子的情感变化,准确用语言表达,紧绷的气氛也会如同泄了气的气球,变得柔软,儿子感受到了被理解,不再要求我时时刻刻在他身边,曾经我的手机是他最大的敌人,现在也可以在他写作业时拿着码字。他和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再用我给出建议,有时听到我的建议,他会说:“妈妈,我只是想跟你说说,我的事情我自己会处理好的。”现在的他,很喜欢阅读,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提高,儿子的变化让我感到欣慰。
其实,孩子真的很简单,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只是能让他们感受得到的爱,感同身受的陪伴,适当的鼓励。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的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父母需要提供的只是土壤和养料,允许孩子长成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