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实小吴雪凤
5月27—28日,“余映潮教学思想交流会”如期而至。在这次交流会上,我要执教《边塞诗二首》。
磨课已经进行过三次,虽然是在不同的班级磨课,但存在着同样的问题:1.教学时间不够;2.品读不够透彻,对诗词的品读引导不得法。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同事给出的建议是把第二环节的“唐诗素描”变为赏析,读一读即可,但据我对我班学生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应该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展示时也一定会很精彩,该如何取舍?至于怎么品读诗歌,大家各有各的招,但感觉似乎不适合我的教学。扣词品析是我惯常的教学,但在别的班试课时,有的班级学生抓句子去品析却很普遍,有的班级扣词理解时不能读出词语背后的意思,但又不能事先在我们班试课。我要不要改?3.品析时只以《出塞》为例,没有对《凉州词》的品析,《凉州词》不是课文中的诗歌,只有后两句出现在《左公柳》的课文中,只做简单的“读和译”,这样可不可以呢?
第二天要上课了,又发现了第四个问题:我设计的“知识卡片——融情于景”在“吟读”环节出现似乎不够顺势,《出塞》《凉州词》都是以写景开头,这是诗经中“兴”的手法,怎么把这个知识变成学生能听懂的话去概括呢?在五年级就出现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是不是合适呢?跟初中的一位优秀语文教师探讨,因为是在听课的间隙,时间紧,她也不知道我的设计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是就“融情于景”这一知识点对我进行了指导。又不好意思就这样的问题事先去打搅余老师,一是本人性格疏懒,二是怕影响余老师的休息,大老远赶来又接连听课评课,那么大年纪的人,不忍心。
对于时间不够的问题,自己存在侥幸心理——展示时是自己的熟学生,时间或许会赶出来。知识渗透合不合适和如何更科学的引导学生去品析诗歌的问题,我能力范围之内不能解决,虽跟同事多方探讨,但莫衷一是。
横下心来,还是按照自己已定的思路去上课吧,跟着专家的目的不就是学习吗?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真实的展现出来,听一听余老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果然,授课后,余老师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和指导,句句切中问题,知识的讲解和问题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
余老师的点评如下:
教学亮点
1.教学思路:吟读,译读,品读,背读。
2.关注到课堂教学的容量:《出塞》+《凉州词》。
3.有比较细节化的朗读指导和训练。
4.有学生动笔的“唐诗素描”活动。
5.创新了板块小结的形式和内容。“小结”与“知识卡片”形成教学线索。
细节观察
1.诗歌作者名应出现在标题下方,而不是在诗歌最下方。(只有引用诗歌时才把作者姓名写下方。)
2.没有理解与品析就讲知识: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太急于给学生讲知识,没有关注知识的顺势渗透。)
3.教学板块之间无过渡语。两首诗《出塞》与《凉州词》没有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一首一首的讲解效果更好,落实会更扎实。导致只品析了《出塞》,《凉州词》竟然不管了。)
4.碎问多,内容堆砌。“以诗译诗”之后还要“唐诗素描”。(这是造成教学时间不充足的原因,译诗之后教学时间已过34分钟,“品读”和“背读”两个环节仅余6分钟。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尽量简化教学环节。)
在之后的讲座《浅谈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也从侧面指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朗读《凉州词》时老师说这首诗有“哀怨”,不要只看到“怨”就说“哀怨”,这首诗实际是很乐观的。佩服余老师知识积淀丰厚和对问题研究透彻,我没有经过考究临时起意说的一句话也被老师发现了问题,(“在讲课时自己不确定的内容不要瞎说”这个原则已经告诫过自己多少次了,怎么依然犯错呢?真不能原谅自己!)想起了临上课前匆匆忙忙问余老师“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该怎么读时,老师做出的细致耐心的讲解和分析。
这些问题,有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有因为性格疏懒而导致的问题。
谆谆教诲,语重心长,有师如此,夫复何求?想起之前两年的不求甚解,不求上进,愧对师严!
只有跳进水中才能学会游泳。这次因为要展示而有的压力,让我深入课堂中去研究,在研究和试课磨课讲课评课的一次次磨练中,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和之前仅仅完成作业的收获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最有效的指导,如当头棒喝,如醍醐灌顶,敲醒了我的沉睡,拨开了我的迷茫,让我有了动力有了方向。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行歌至此,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