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纷乱的年代,还有什么人性与善良?每个人尽力的活下去成了最大的奢望,也许昨日都还在秉烛夜谈,今天你就会亲眼看见他的死去,你没有能力去帮助,于是只能沉默,无论你曾经是钢琴家还是小提琴家,在这里似乎都没有任何意义。
战火连绵的时代终究已经过去,只是那些无辜的人们再也回不来,淹没在历史中,甚至没有人知道你曾来到过这个世界,苟延残喘成了那里每个人的麻木信条。不是不想反抗,不是不想改变,实在是无能为力罢了。
瓦列作为波兰最优秀的演奏者也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在那里,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过去,更加看不到未来。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过于懦弱,没有担当,在那个时代苟延残喘的活着,不知道何为自尊,失去了作为一个钢琴家应有的气质。可是在我看来,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地带,能够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太多的人在战火的洗劫下变得麻木不仁,他没有屈服于那些恶势力,单单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我们有谁能去责怪?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所以更加不能理解在那时看似怯懦的行为。
电影只是一个故事的再现,无法去复制残酷的过往,看到的更只是九牛一毛,但只是这九牛一毛就足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遭遇难以忍受,无法想像战火结束后还能站在舞台上面对着大众。光是从这一点来看,他就比太多人坚强勇敢。
席皮尔曼,或许他不是英雄,或许他不是战士,但是对于一个内心永远相信光明与未来的人,你没有办法不去佩服他,在光与影的折射中,看到的是一个对音乐对钢琴对生命有着无限向往和热爱的灵魂,即使最为落魄的时候你依然无法忽视这么一个人,他依然可以像个勇士一样去弹奏肖邦,在音乐中获得重生与希望。
战争可以摧毁一个国家,但是摧毁不了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未来的希望。那个时代摧毁了太多太多,尊严和希望成了强弩之末,活着就已经很是奢侈。阿德里安布劳迪,出神入化的演技将一个濒临绝望的钢琴家演绎的丝丝入扣。演员不是天生的,这部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演的表演。单单是在参演前将自己瘦成皮包骨,然后从零开始去学习钢琴的种种细节,足以对得起演员这个称号。席皮尔曼,用生命去热爱钢琴,同样的,阿德里安布劳迪可以为了自己钟爱的演艺事业,绝食,瘦身,隔离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幸福的,更是值得敬佩的。
用生命去热爱一件东西,去追逐那份喜爱,生而可依,至死不悔。席皮尔曼向我们演绎了热爱的最高定义,战地里的琴人如同黑暗里的一束光,一直指引他前进。同样的,真的热爱一件事物,它就会是你绝望里的一朵花,虽然娇嫩,却足以支撑你走过最黑暗的岁月,然后,笑着面对以后所有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