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7年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科学规范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而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38%的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学习本身是能让人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但现在则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让父母开心、避免自己被惩罚的活动。孩子不再是学习的主人,而变成了学习的奴仆。还有一些孩子,因被逼着完成过多课外作业而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正所谓“饮鸩止渴”。
如果人只是一味地迎合外界灌输的优秀标准,就无法真正获得生而为人的意义感和幸福感。一个人要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真正持久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就要聆听内心的声音,充分发挥自主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客观上减少了部分学业压力,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开端,整个社会需要调整养育的心态,把养育的目光放长远。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不能再把孩子当成机器或工具,而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特而完整的生命,尊重生命本身具有的内驱力。我们不能仅仅催着孩子抢跑、快跑,琢磨着如何超过别人,而要看到孩子热爱什么、擅长什么、愿意选择什么。养育的目光需要在前瞻性和广阔性两个维度上延伸,让孩子活得更有意义感。
首先,我容许他按自己的方法和节奏学习,他获得了自主感。其次,他是逐步取得进步的,进步本身已让他从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从而自动寻求更大挑战。我还发自内心地欣赏他,时不时地肯定他:“你自学了几天就已经会骑好长一段,妈妈太佩服你了!”收获成功体验和来自外界的肯定后,增强了他的胜任感。最后,我在他学骑自行车时奔前跑后一直陪伴他,在他偶尔摔倒时安抚他的情绪,他能体会到亲子之间有联结感。
父母稳在成长顾问的位置上,结合内驱力“铁三模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协助孩子: ·保持和孩子的情感联结,让孩子体验到亲子间的联结感; ·协助孩子获得对自身能力的胜任感; ·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把更多自主决策的机会让给孩子,让孩子体验自主感。
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开场”。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孩子在童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模式是其之后人际关系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