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
――乔治.奥威尔《1984》
几天前我在书友群里扔颗炸弹,天天潜水,都给我出来!
我:来,大家都醒醒啊!最近看了一本书,分享给大家,名字是《老师好美》,送上图片。
好久,有人浮出水面。
书友A:看这书名就不想看书里的内容。上 学的时候,老师虐我千百遍,我还能夸她好美?
书友B:看名字就知道书里的内容有多肤浅,下次能介绍点有深度的书籍吗?看这种书浪费生命。
书友C:我去,这名字,哈哈哈,淫意十足,哈哈哈。
冒出来几个人又沉下去了。
我:你们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就这样说,一看就是和老师仇恨不浅啊。
书友A:你说对了。我上学那会儿的一个老师,教语文的,可狠了,经常酒气熏天的去给我们上课。我比较淘气,那老师就找我茬,有一次因为在课堂上和他顶了一句,他把我拉出来,扇嘴巴子,从教室前面的讲台打到教室后面靠墙。那时候没有法律意识,要是搁现在,告他丫的。
书友E:艾玛,你们这老师不狠,照比我们那老师差远了。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是女的,最爱穿恨天高。刚开始看她穿那么高的高跟鞋真替她累,担心她崴脚,慢慢担心变成恐惧,因为她发火的时候最爱踢人。有一次,我班一个同学犯了点错误,她二话没说,直接抬腿就把那同学踢倒了,我们怕的大气不敢喘。更可气的是,当我们回家和家长说这事时,家长说的话你都猜不到,他们说:没事,打不死就行!
书友F:关小黑屋你们试过没,我被关过。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吃饭慢,而且挑食,老师嫌弃,就恐吓我说:不好好吃饭就关小黑屋。我哪知道啥是小黑屋,我吃的还是慢,还挑食。老师生气了,拉着我就往后院走,刚开始我还有点庆幸,剩饭不用吃了,等老师给我一人扔进一间屋子里面,把门反锁时,我才感到恐惧。我大声的哭,用力晃门,可是没有人回应。直到我哭累了,躺在地上睡着了……后来怎样就忘记了。现在就害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留下后遗症了。
书友C:初中班主任找我爸,我以为她要告状,说我追女孩的事,结果她告诉我爸,我成绩太差需要补课。老爸怎能放过有人看管我的机会,大手一挥,拜托啦!于是我就开始了上课不听讲,课后补三补的漫长岁月。
书友B:生的时候不好,要是搁现在早给你放网上了,生生的虐童事件。老师办补习班屡禁不止,老师敢为,家长捧场,恶性循环。一学校领导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不要去外面补课,明令禁止在校员工私开补课班,而私底下却把自己家的孩子送到自己学校老师开的补习班补习。还有的老师强行让学生去,你不去就给你穿小鞋。孩子们都很迷茫,他们真的没有了方向感。在他们最应该认识对与错的阶段,学校和老师就是这样教育的,他们就是这样逼迫孩子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可悲!可叹!可气!现在认识到,老师不过是某个人的饭碗,并不都那么高尚;学校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曲曲折折很正常。
……
话题从图书直接转到对老师和教育的控诉,沉在水底的人都出来了。在比谁更惨的同时,大家一阵一阵的惊呼哀叹,越说越气愤,越说越无奈。
我:可是我分享的这本书不一样啊。书里讲的是一个叫丁佳心的高中女老师,与两个不同家境的男学生发生了畸形恋爱,从而导致一个男同学杀死了另一个男同学,而这个女老师最后被家长殴打致死于路边。
书友C:果然淫意十足,嘿嘿……
书友们:唉,情杀,没什么。
我:情杀的确很常见,但是这个不一样,涉事人物和环境不同啊。
书友G:这有什么,我念高中的时候班级里就有一个男同学爱慕我们的英语老师,还给人家写过情书呢。
大家:后来呢?
书友G:听说那个老师回了他四个字“好好学习”。
大家:没了?
书友G:嗯,结束了,后来那个男同学转学了。
书友B:作者不能无聊到只想写情杀这件事,她一定在控诉什么,在悲悯什么。你们都肤浅。
大家在心里白眼他。
我:丁佳心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36岁,离异,独自带着孩子。她对班级负责,对孩子们更是给以无微不至的照料,尤其是有很多孩子因为高中学习的巨大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时都找她倾诉。就这样一来二往,她与班里的两位男生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一个是家徒四壁且孤僻少言的邵天一,一个是家境优越却缺少母爱的刘畅。以至他们产生了畸形的师生恋。
书友A:高考,又是高考,想起来我就心痛。高中三年读下来,弄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我不爱学英语,非得学,逼着我学,看到大段的英语阅读,我唯一的法宝就是懵。因为英语会考不及格,我没能参加高考,给了两次补考的机会,回回不及格。没办法,只能高中一毕业就找工作了。
书友D:教育的确是一个深刻的话题。现在工作了,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真是不敢恭维。那时候上学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说,北大好,清华好。大家就卯足了劲奔那去。家长说,将来想有个好工作,就得考985,211。总之,每天印在脑子里的就是学习。别的要是想多了,就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会产生无名的内疚之感。
书友C:我才不管那些,该玩就玩,该处对象就处对象,嘿嘿。我班有一个女同学学习特别好,每次年部第一,结果有一次生病了,在家休了小半个月,回来没几天赶上月考,成绩一下落了下去,年部第十。就这成绩要是给我,我得乐死,人家回家哭的呀,第二天没上学,后来就断断续续请假,再后来退学了,原因是精神分裂了。唉,水灵灵一姑娘就这么得了精神病。
书友E:不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我们其实就是印在模子里的模具,谁优秀就模仿谁,谁不守规则就唾弃谁。可是优秀是什么?优秀的定义来自哪里?我们始终遵循的优秀规则是谁制定的?当我们认为一个敢于挑战不公正待遇的人很牛逼时,他遭遇的是什么下场?学生会被牵到办公室、教导处甚至校长室;成年人呢,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直到让我们在心里默许:我们要接受现实,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想法早已经被抹杀掉了,以至于报考志愿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将来想做什么。而这种状况依然在持续。多可怕!看过《1984》吗?就是那感觉,压抑!教育究竟在教育我们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
沉默……
我:我们需要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有一个学生在大学念了三年,突然退学回到高三跟着复习,重新再高考。原来他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不适应这个父母帮他选择的专业,想着大三再坚持一年,看看能不能培养出兴趣,可是最终失败了。他很后悔的说,如果当初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用走这么多弯路。
书友F:是呀,因为不满意教育制度和其它社会现象,我有很多朋友选择结婚不生孩子,宁可做丁克。因为他们自己是那么走过来的,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步其后尘。这样的人还是占少数,但我很佩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能力。
我:产生书里面的结果和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关系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却对孩子的想法置之不理。每天讨论的话题就是学习。家长们只是一味的灌输他们认为对的事情,孩子一有反抗就会受到压制。邵天一,因为家贫而虚荣,再加上父母的不理不睬,使他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孤言寡语,唯一能听他倾诉的就是丁佳心。刘畅,老爸有钱,老妈也富有,一甩手就是几万,他们认为孩子有钱陪着就行,物质丰富了,精神空虚的窟窿却日益扩大,因为缺少母爱,进而选择丁佳心成为他的思想寄托者。所以,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忽略了陪伴的重要性,而这个陪伴并不是陪在身边就好,而是看你陪孩子做多少事情。
书友G:对,我妈就那样。我说我累了,她不问我原因,直接就说,你看人家老谁谁家那小谁谁,天天半夜睡,早晨老早就起来看书,你瞅瞅你,整天睡不够,还喊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好啊,自己的咋瞅咋不顺眼。
书友H:嗯,我家长也一样,饭桌上本想和他们分享些学校发生的事,有时候是我没说完呢,人家把话题叉开了;要不然就是我说完了,人家毫无反应。你说尴尬不尴尬。索性以后不说了。现在是老了才知道父母辛苦,可是那种辛苦真的是他们自己找的。
书友B:好了,我给总结一下:被迫学习,填鸭式教育;父母用自己认为对的想法取代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能选择正确的陪伴姿势;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给孩子造成的迷茫感,这几方面加在一起造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书友B: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发展,迟缓发展甚至扭曲发展。邵天一和刘畅包括丁佳心就是属于第三种。他们在扭曲的三观里互相依存,错误的世界观让他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了失误。
我:深刻!因为这扭曲的三观,高考的推波助澜,再加上整个社会的盲目谴责,丁佳心本来善良的老师却因为一次次的迁就而成为元凶;邵天一急于被人肯定,而誓死保护丁佳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刘畅认为凡事皆属他所有,让他嫉妒横生,最终举起杀人刀,酿成悲剧。
书友B:所以,从书反射到我们的生活,很多很多都值得深思。
书友C:TMD一切皆淫惹的祸!
……
良久,群里没了声响,死寂!
注:文中提到的书友ABCDEFGH...皆是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