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详述kube-proxy原理?
答:集群中每个Node上都会运行一个kube-proxy服务进程,他是Service的透明代理兼均衡负载器,其核心功能是将某个Service的访问转发到后端的多个Pod上。
kube-proxy通过监听集群状态变更,并对本机iptables做修改,从而实现网络路由。 而其中的负载均衡,也是通过iptables的特性实现的。
从V1.8版本开始,用IPVS(IP Virtual Server)模式,用于路由规则的配置,主要优势是:
1)为大型集群提供了更好的扩展性和性能。采用哈希表的数据结构,更高效;
2)支持更复杂的负载均衡算法;
3)支持服务器健康检查和连接重试;
4)可以动态修改ipset的集合;
2、flannel 和 ovs 网络的区别?
1)配置是否自动化:OpenvSwitch(ovs)作为开源的交换机软件,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支持各种网络隧道和协议,经历了大型项目 OpenStack 的考验,而 flannel 除了支持建立覆盖网络来实现 Pod 到 Pod 之间的无缝通信之外,还跟 docker、k8s 的架构体系紧密结合,flannel 能感知 k8s 中的 service 对象,然后动态维护自己的路由表,并通过 etcd 来协助 docker 对整个 k8s 集群的 docker0 网段进行规范,而 ovs ,这些操作则需要手动完成,假如集群中有 N 个节点,则需要建立 N(N-1)/2 个 Vxlan 或者 gre 连接,这取决于集群的规模,如果集群的规模很大,则必须通过自动化脚本来初始化,避免出错。
2)是否支持隔离:flannel 虽然很方便实现 Pod 到 Pod 之间的通信,但不能实现多租户隔离,也不能很好地限制 Pod 的网络流量,而 ovs 网络有两种模式:单租户模式和多租户模式,单租户模式直接使用 openvswitch + vxlan 将 k8s 的 pod 网络组成一个大二层,所有的 pod 可以互相通信访问,多租户模式以 Namespace 为维度分配虚拟网络,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独立用户,一个 Namespace 中的 pod 无法访问其他 Namespace 中的 pod 和 svc 对象;
3、k8s集群外流量怎么访问Pod?
答:可以通过Service的NodePort方式访问,会在所有节点监听同一个端口,比如:30000,访问节点的流量会被重定向到对应的Service上面;
4、K8s的负载均衡器?
答:负载均衡器是暴露服务的最常见和标准方式之一。根据工作环境使用两种类型的负载均衡器,即内部负载均衡器或外部负载均衡器。内部负载均衡器自动平衡负载并使用所需配置分配容器,而外部负载均衡器将流量从外部负载引导至后端容器;
5、k8s发布(暴露)服务,servcie的类型有那些?
答:kubernetes原生的,一个Service的ServiceType决定了其发布服务的方式。
1) ClusterIP:这是k8s默认的ServiceType。通过集群内的ClusterIP在内部发布服务。
2)NodePort:这种方式是常用的,用来对集群外暴露Service,你可以通过访问集群内的每个NodeIP:NodePort的方式,访问到对应Service后端的Endpoint。
3)LoadBalancer: 这也是用来对集群外暴露服务的,不同的是这需要Cloud Provider的支持,比如AWS等。
4)ExternalName:这个也是在集群内发布服务用的,需要借助KubeDNS(version >= 1.7)的支持,就是用KubeDNS将该service和ExternalName做一个Map,KubeDNS返回一个CNAME记录;
6、简述kube-proxy作用?
答:kube-proxy 运行在所有节点上,它监听 apiserver 中 service 和 endpoint 的变化情况,创建路由规则以提供服务 IP 和负载均衡功能。简单理解此进程是Service的透明代理兼负载均衡器,其核心功能是将到某个Service的访问请求转发到后端的多个Pod实例上;
7、简述kube-proxy iptables原理?
答:Kubernetes从1.2版本开始,将iptables作为kube-proxy的默认模式。iptables模式下的kube-proxy不再起到Proxy的作用,其核心功能:通过API Server的Watch接口实时跟踪Service与Endpoint的变更信息,并更新对应的iptables规则,Client的请求流量则通过iptables的NAT机制“直接路由”到目标Pod;
8、简述kube-proxy ipvs原理?
答:IPVS在Kubernetes1.11中升级为GA稳定版。IPVS则专门用于高性能负载均衡,并使用更高效的数据结构(Hash表),允许几乎无限的规模扩张,因此被kube-proxy采纳为最新模式;在IPVS模式下,使用iptables的扩展ipset,而不是直接调用iptables来生成规则链。iptables规则链是一个线性的数据结构,ipset则引入了带索引的数据结构,因此当规则很多时,也可以很高效地查找和匹配;可以将ipset简单理解为一个IP(段)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内容可以是IP地址、IP网段、端口等,iptables可以直接添加规则对这个“可变的集合”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大减少iptables规则的数量,从而减少性能损耗;
9、简述kube-proxy ipvs和iptables的异同?
答:iptables与IPVS都是基于Netfilter实现的,但因为定位不同,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iptables是为防火墙而设计的;IPVS则专门用于高性能负载均衡,并使用更高效的数据结构(Hash表),允许几乎无限的规模扩张。与iptables相比,IPVS拥有以下明显优势:为大型集群提供了更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支持比iptables更复杂的复制均衡算法(最小负载、最少连接、加权等);支持服务器健康检查和连接重试等功能;可以动态修改ipset的集合,即使iptables的规则正在使用这个集合;
10.简述Kubernetes Service分发后端的策略?
答:1)RoundRobin:默认为轮询模式,即轮询将请求转发到后端的各个Pod上;
2)SessionAffinity:基于客户端IP地址进行会话保持的模式,即第1次将某个客户端发起的请求转发到后端的某个Pod上,之后从相同的客户端发起的请求都将被转发到后端相同的Pod上;
11、简述Kubernetes Headless Service?
答:在某些应用场景中,若需要人为指定负载均衡器,不使用Service提供的默认负载均衡的功能,或者应用程序希望知道属于同组服务的其他实例。Kubernetes提供了Headless Service来实现这种功能,即不为Service设置ClusterIP(入口IP地址),仅通过Label Selector将后端的Pod列表返回给调用的客户端;
12、简述Kubernetes外部如何访问集群内的服务?
答:映射Pod到物理机:将Pod端口号映射到宿主机,即在Pod中采用hostPort方式,以使客户端应用能够通过物理机访问容器应用;映射Service到物理机:将Service端口号映射到宿主机,即在Service中采用nodePort方式,以使客户端应用能够通过物理机访问容器应用;映射Sercie到LoadBalancer:通过设置LoadBalancer映射到云服务商提供的LoadBalancer地址。这种用法仅用于在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云平台上设置Service的场景;
13、简述Kubernetes ingress?
答:K8s的Ingress资源对象,用于将不同URL的访问请求转发到后端不同的Service,以实现HTTP层的业务路由机制。K8s使用了Ingress策略和Ingress Controller,两者结合并实现了一个完整的Ingress负载均衡器。使用Ingress进行负载分发时,Ingress Controller基于Ingress规则将客户端请求直接转发到Service对应的后端Endpoint(Pod)上,从而跳过kube-proxy的转发功能,kube-proxy不再起作用,全过程为:ingress controller + ingress 规则 ----> services;
14.简述Kubernetes的负载均衡器?
答:根据工作环境使用两种类型的负载均衡器,即内部负载均衡器或外部负载均衡器。内部负载均衡器自动平衡负载并使用所需配置分配容器,而外部负载均衡器将流量从外部负载引导至后端容器;
15、简述Kubernetes各模块如何与API Server通信?
答:K8s API Server作为集群的核心,负责集群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集群内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API Server将信息存入etcd,当需要获取和操作这些数据时,则通过API Server提供的REST接口(用GET、LIST或WATCH方法)来实现,从而实现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
1)kubelet进程与API Server的交互:每个Node上的kubelet每隔一个时间周期,就会调用一次API Server的REST接口报告自身状态,API Server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会将节点状态信息更新到etcd中;
2)kube-controller-manager进程与API Server的交互:kube-controller-manager中的Node Controller模块通过API Server提供的Watch接口实时监控Node的信息,并做相应处理;
3)kube-scheduler进程与API Server的交互:Scheduler通过API Server的Watch接口监听到新建Pod副本的信息后,会检索所有符合该Pod要求的Node列表,开始执行Pod调度逻辑,在调度成功后将Pod绑定到目标节点上;
16、简述Kubernetes网络模型?
答:Kubernetes网络模型中每个Pod都拥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不管它们是否运行在同一个Node(宿主机)中,都要求它们可以直接通过对方的IP进行访问;同时为每个Pod都设置一个IP地址的模型使得同一个Pod内的不同容器会共享同一个网络命名空间,也就是同一个Linux网络协议栈。这就意味着同一个Pod内的容器可以通过localhost来连接对方的端口;在Kubernetes的集群里,IP是以Pod为单位进行分配的。一个Pod内部的所有容器共享一个网络堆栈;
17、简述Kubernetes CNI模型?
答:是对容器网络进行操作和配置的规范,通过插件的形式对CNI接口进行实现。CNI仅关注在创建容器时分配网络资源,和在销毁容器时删除网络资源。容器(Container):是拥有独立Linux网络命名空间的环境,例如使用Docker或rkt创建的容器。容器需要拥有自己的Linux网络命名空间,这是加入网络的必要条件;网络(Network):表示可以互连的一组实体,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独立、唯一的IP地址,可以是容器、物理机或者其他网络设备(比如路由器)等;
18、简述Kubernetes网络策略?
答:为实现细粒度的容器间网络访问隔离策略,K8s引入Network Policy主要功能是对Pod间的网络通信进行限制和准入控制,设置允许访问或禁止访问的客户端Pod列表。Network Policy定义网络策略,配合策略控制器(Policy Controller)进行策略的实现;
19、简述Kubernetes网络策略原理?
答:Network Policy的工作原理主要为:policy controller需要实现一个API Listener,监听用户设置的Network Policy定义,并将网络访问规则通过各Node的Agent进行实际设置(Agent则需要通过CNI网络插件实现);
20、简述Kubernetes中flannel的作用?
1)它能协助Kubernetes,给每一个Node上的Docker容器都分配互相不冲突的IP地址;
2)它能在这些IP地址之间建立一个覆盖网络(Overlay Network),通过这个覆盖网络,将数据包原封不动地传递到目标容器内;
21、简述Kubernetes Calico网络组件实现原理?
答:Calico是一个基于BGP的纯三层的网络方案,与OpenStack、Kubernetes、AWS、GCE等云平台都能够良好地集成,Calico在每个计算节点都利用Linux Kernel实现了一个高效的vRouter来负责数据转发。每个vRouter都通过BGP协议把在本节点上运行的容器的路由信息向整个Calico网络广播,并自动设置到达其他节点的路由转发规则;Calico保证所有容器之间的数据流量都是通过IP路由的方式完成互联互通的。Calico节点组网时可以直接利用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L2或者L3),不需要额外的NAT、隧道或者Overlay Network,没有额外的封包解包,能够节约CPU运算,提高网络效率;
22、Pod到Service的通信?
1)k8s在创建服务时为服务分配一个虚拟IP,客户端通过该IP访问服务,服务则负责将请求转发到后端Pod上;
2)Service是通过kube-proxy服务进程实现,该进程在每个Node上均运行可以看作一个透明代理兼负载均衡器;
3)对每个TCP类型Service,kube-proxy都会在本地Node上建立一个SocketServer来负责接受请求,然后均匀发送到后端Pod默认采用Round Robin负载均衡算法;
4)Service的Cluster IP与NodePort等概念是kube-proxy通过Iptables的NAT转换实现,kube-proxy进程动态创建与Service相关的Iptables规则;
5)kube-proxy通过查询和监听API Server中Service与Endpoints的变化来实现其主要功能,包括为新创建的Service打开一个本地代理对象,接收请求针对针对发生变化的Service列表,kube-proxy会逐个处理;
23.Service这种资源对象的作用是什么?
service就是将多个POD划分到同一个逻辑组中,并统一向外提供服务,POD是通过Label Selector加入到指定的service中。Service相当于是一个负载均衡器,用户请求会先到达service,再由service转发到它内部的某个POD上,通过 services.spec.type 字段来指定:
1)ClusterIP:用于集群内部访问。该类型会为service分配一个IP,集群内部请求先到达service,再由service转发到其内部的某个POD上;
2)NodePort:用于集群外部访问。该类型会将Service的Port映射到集群的每个Node节点上,然后在集群之外,就能通过Node节点上的映射端口访问到这个Service;
3)LoadBalancer:用于集群外部访问。该类型是在所有Node节点前又挂了一个负载均衡器,作为集群外部访问的统一入口,外部流量会先到达LoadBalancer,再由它转发到集群的node节点上,通过nodePort再转发给对应的service,最后由service转发到后端Pod中;
4)ExternalName:创建一个DNS别名(即CNAME)并指向到某个Service Name上,也就是为某个Service Name添加一条CNAME记录,当有请求访问这个CNAME时会自动解析到这个Service Name上;
24、Kubernetes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服务?
答:ClusterIP、NodePort、LoadBalancer、ExternalName;
25、你对Kubernetes的负载均衡器有什么了解?
答:1)内部负载均衡器: 自动平衡负载并使用所需配置分配容器;
2)外部负载均衡器: 将流量从外部负载引导至后端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