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年1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国革命,在迎来新一任荷兰执政官后,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保皇派与革命派面对强大的法国的威胁,再也折腾不起相互杀戮了,这个国家需要靠情怀组织起来,领导者叫总统还是叫国王并不重要。这个时候,威廉三世出场了,一个在英国并无根基的荷兰人,终于能够平衡各派力量,重新用制衡稳住了英国。威廉三世知道,不限制王室权利英国靠经济发展起来的霸权就无法维持下去,而革命派也明白推倒了一个又一个英国国王,英国的臣民心目中还是需要一个国王的。威廉三世能够稳住局面,靠的一半是情怀,一半是变量。
与英国大革命相比,法国革命似乎更彻底,但问题一点也不比英国少,虽然英国前面有活生生的例子。今天的教育,似乎面临着与当年英国和法国政治一样的局面:一方面学习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大量具有教育情怀的人继续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前行。人们总乐于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很忌惮新技术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今天,这个“人们”的数目惊人,仅仅沪江网上学习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以上,而在传统学校里学习的人在中国也接近这个数字,他们的老师是1000万,学习的革命正如火如荼,而教育的革命,是革命不起的。
在教育革命这件事情上,不同人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坚持情怀,有人怂恿变量,这场由技术引起的变革,引发的冲击远远不只技术本身。有时候游客的最大困惑在于,车轮继续前行,我们的风景变了,导游却还继续着转弯前的导游词。
而我坚信,风雨过后,学校照样存在、学习也继续进行、学生还将前赴后继,可学校不会是原来的学校,教师也不会是原来的教师,掌握新型信息沟通工具的学生也将和30年前的人不会是一种类型的人。
有人呼唤这场革命熊熊燃烧,有人一直坚守着批判者的角色,而我更愿意用路径代替愿景,希望教育展开一场春风化雨似的静悄悄的革命。
一半是情怀,一半是变量,但对于教育来说不变的是哪些情怀,可变的是什么变量,这是争鸣的核心。
Bsbkdv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