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一个乡村小镇?特别容易想起的一个词,大概是:民风淳朴。
不过,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句「穷山恶水出刁民」。
「穷山恶水」只是修辞,毕竟很多刁民并非来自不毛之地。
不用加太多的限定词语,只是搜索一下「哄抢」,就能看到很多新闻,那些警察都无法阻止哄抢的小镇居民,似乎和民风淳朴毫无关系。
再搜索下「旅游 天价」,或者「旅游 被宰」,也不乏一些景色秀丽的乡村古镇,和穷山恶水也不沾边。
一个乡村小镇,到底是民风淳朴,还是总有刁民呢?
答案可能是都有。因为,淳朴,往往是对内的;刁恶,往往是对外的。
这个想法,是读《自私的基因》第十二章《好人终有好报》时得到的。
我们和别人的相处,是场博弈。而相处时选择善良还是刁恶,是受博弈的预期结果影响的。
在单次的囚徒博弈中,选择背叛,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因为自此之后,再不相见。既然再不相见,自然不用考虑脸面。
你一个外地人,抢就抢了,宰就宰了,此次之后,江湖不见。
你是亏是赚我不管,反正我是盆满钵满。
刁民,就是这么来的。
哄抢、宰人,都是对外的,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因为未来再也没有交集。
对内呢?因为有一个长期相处、多次博弈的预期,往往更善良。
过去农村设施不完善,灌溉不方便,相邻村庄经常抢水,以致大打出手。
村庄之间,自然是敌视的、势不两立的、互相视为刁蛮恶人的。村庄内呢?那些被邻村人视为野蛮的、不讲理的大恶人,在村里可能是友善和蔼、乐于助人的。
从博弈的角度看,村庄内的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村庄,过去住在一起,以后很大概率还要住在一起,甚至孙辈还要一起光屁股长大,因此有了世世代代一起生活的预期。
既然不是一锤子买卖,那么做个善良的好人,更利于自己及后代的生存。
淳朴,就是这么来的。
有很多叫某家村、某家庄的村子,里面都是同姓,或多或少的有些亲戚关系,再加上世代住在一起,所以遇到事情更容易相互帮忙,红白喜事时「全村吃饭」也就合情合理。
在这样的村子里住,自然感觉周围都是淳朴的邻居,而且这样的村子可能比叫什么幸福村的更有凝聚力。
只有注定相守,才能民风淳朴。
不过,这种因地理位置而产生的友善、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了。
过去交通不便,人们世代居住在一起,上数三代都是邻居,下数三代都是发小,城南城北,全都知根知底。就算是做一锤子买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不好意思坑人坑太狠。
而现在,交通发达,说走就走,天南海北,转眼就到。现在我们一天遇到的人,可能比过去一辈子见到的人都多。今天畅谈如知己的人,明天就天各一方,无缘再见。
所以,如果在可预期的未来内,合作的次数屈指可数,那就更容易相互背叛、互做刁民了。
在他乡遇到的故乡人,做出坑人的举动,也就不奇怪了。
知乎上甚至有一个问题「在国外,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坑中国人」?其实,既然都身处他乡,明日各奔一方,没有长期合作、相处的预期,选择「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对自己最有利。
我当然不是鼓励相互背叛,去做刁民,而是人性如此。
我们做出的选择,要么物质上,要么精神上,总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除了本性善良,相互选择合作之外,博弈也是凭实力说话。
如果别人忌惮你的报复,就不敢背叛你,因为你一旦报复,单次博弈就变成了多次博弈。
如果没有实力,人尽可欺,其实也不存在和别人平等合作的基础。
细想一下,路怒的、火车飞机上霸座、不讲理的人,也和刁民同理。
一次旅途,都是陌路人。下了这条高速、下了这趟火车,再也不会相见。既然不会再见,干啥要对你那么客气呢?先让自己舒服再说。
更何况,很多时候他们不会受到惩罚,而善良的你也不会报复他们。
但是,如果是劳斯莱斯或纹身肌肉男,就很少被路怒或霸座,因为刁民也知道对方有实力「报复」,自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损失惨重。
或许,路怒的、霸座的刁民回到村里也是好好先生,因为他们还要在村里住很久,得夹着尾巴做好人。
所以,如果遇到刁民、路怒、霸座,应该勇敢的反击,用决不善罢甘休的态度,把单次博弈变成多次博弈,把他们的预期利益最小化,甚至要付出更多成本,这样刁民就会变得淳朴。
可惜,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就是不太计较利益的得失。
和不讲理的人计较什么呢?还是让穷山恶水出刁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