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自己”——《幸福课》

小说《无声告白》的腰封上印有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己。”本意是想说要做一个不为他人而活的人。这句话很扎心,很能引起共鸣,因为我们经常会说“要发现真正的自我”“做回真正的自己”“证明真正的自己”等。

然而对于“真正的自己”这个说法,陈海贤博士在《幸福课》中从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不太一样的解答。他认为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假设自我是一个已经存在并相对固定的东西。而用成长型思维来看,“自我”更像一条河,从源头出发,途径各种地形、障碍,不断变形、改道,在进入大海的时候才成为最终状态。

因此,真正的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我们在跟环境的互动中,在应对困难、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被塑造的。这样,我们所能发现的、做回的、证明的都只是某个阶段、某个状态下的自己,就像不能仅通过一段水流来评判整条河。

成长型思维的本质就是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这又与阿德勒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所谓的“真正的自己”应该用“更满意的自己”来形容更贴切。并没有什么“真的自己”“假的自己”,有的只是一个我们目前“不满意的自己”。


ps:最近对心理学书籍非常痴迷,私以为心理学可以从本质上解释个体和群体间的几乎一切问题。深入的过程就是不断将自己剥开,将别人剥开,去探究内心真相的过程,很上头。这个主题阅读要持续下去,还有一本厚厚的《社会心理学》等着我。另外,关于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概念,推荐大家去读《终身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