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早晨的英语沙龙上,提到一个问题,说2020年最大的三个期望,我的其中一个就是希望在2020年能坚持读完10本书,并且每一本书读完都有一片读后感的产出。因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意识到看过的电影和看过的书,过了一阵子就比较困难能想起来里面比较重要的章节或者片段了。最终我总结下来,是我很少对自己学习或者见到的东西有产出。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读书的时候并不能一下子槪全这本书的主旨思想,没办法给人"讲书",只能在别人聊相关话题的时候,插上一两句。这就是我在读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之前的困扰。
《读懂一本书》这本书我把它归类到工具类的书籍,里面介绍了许多教会我怎么去读书的方法。这本书解答了我五个问题:
- 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 怎么样读书?
- 开口给别人讲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 怎么样才算读懂了一本书?
我本身是一个喜欢看电影大于看电视剧大于看书的人,偶尔突然励志要发奋图强的时候,我就打开当当或者亚马逊看一下排行榜,然后挑上两本名字看着顺眼的书。但是最终就是,别人在聊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会说,这本书我买过,因为打开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浪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
樊登在这本书里提到,他选书有一个TIPS原则:
● T(Tools)是工具。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 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科学性选书是第一标准,科学是可证伪的,伪科学是不可证伪的,比如牛顿的三大定律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墓志铭上也写道了上帝让牛顿出生来照亮这个世界的真理,这些真理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再比如说星座,这就是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如果你记错了生日,那1月出生的你往天蝎座的特征上贴也是有符合的点的。
我们读书应该读那些具有建设性建议的书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以前的时候,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习惯性的去画线,及时写感悟在一侧,书里说,这会是你自己形成一种错觉,让你误以为你已经记住了,我认为这里说的很有道理,在自身实践上,我确实过目就忘。樊登老师说,要连贯的把这一本书读下来,等过了一个星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这本书讲了些什么,然后并对这本书的输入自己做一些输出,即使回忆过程对大脑来说是痛苦的,也要锻炼这一部分的能力。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于我自身要改正读书的方式。
那么在输出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怎么去解构这本书给别人讲,首先就是要说出这本提出了什么问题,他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最后再用你自己的理解去切合一下实际(升华一下)。
那么我认为在书里面你能弄清楚笔者提了什么问题,说了哪些解决方案,就应该是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