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近视眼,一颗八卦心,我是八段锦
《人民的名义》最近火了。作者周梅森当初为了写这部剧,曾经在检察院体验过生活,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最深刻。
很多十恶不赦的高官,刚上来的时候并不邪恶,有的甚至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大好青年,后来走上腐败这条不归路的最大原因,周梅森认为就一个字,“贪”!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贪心呢?
01 “匮乏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经济大萧条时期不同阶级的需要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人类生存有两种基本的动机,第一种是匮乏动机,因为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比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饿的人要吃饭,冷的人要穿衣,这是生理需要;有饭吃、有衣穿之后,想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远离恐惧和混乱,这就是安全需要了。
那些觉得安全需要遭到威胁的人,就会大量地存钱,极其惧怕风险。《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就是经典的“匮乏型”。
他的出场,是在有滋有味地吃一碗炸酱面,也没有菜,“农民的儿子,好这一口。”他说。
他住在一个连寻常百姓都不如的寒酸住房里,狭小破旧,厨房里水笼头还在滴水,下面用脸盘接着。一个堂堂国家机关的处长,竟然和弄堂大妈无异,算计那点水费。
然而,到了赵德汉的第二居所,观众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原来这处豪宅不是给人住的,而是专门用来放钱的。
从地板到顶棚,是一道密不透风的钞票墙壁,共有2亿3955万4600块钱!这个数目赵德汉清清楚楚,随时可以一分不差地背下来。
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他存在的全部意义。
因为自己的房子太小,又不敢暴露豪宅,所以不能把老娘接过来一起住;守着两亿却不敢花,不但自己过得拮据,给老娘的生活费每个月也只有300块。活成这样,贪那么多钱有毛用啊?!
赵德汉的解释是,因为钞票好看啊。
这不是开玩笑,他没法花这些钱,但经常来看。就像小时候,他最喜欢看庄稼地,饿着肚子蹲在地头,一看就是半天。金灿灿的麦穗,他看着看着,就,不饿了!
现在他看钞票也像看麦穗一样,看着就心里就踏实,就满足。几辈子的农民啊,穷怕了。
哎?这好像,不太符合马大师的说法?
马斯洛说,客观的东西获得以后,匮乏就得到满足;满足以后,就会关注高层次的需要、个人成长;可赵德汉的钱,早大大超出基本需要了,为什么他还是不满足、也不成长呢?
原因之一就是,他无法真正满足需要。
虽然“精神上”满足看起来更高尚,但看饱了其实是一种欺骗,望梅止渴,只能管一时。满屋子的钱都是非法来的财富,改变不了他现实中的窘迫和压抑。他还是个穷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是。
貌似贫穷已经给他带来永久的创伤,他的思维和心理,都停滞在安全感匮乏的阶段。
和他相比,祁同伟似乎好一些,虽然他的老爸也是农民,但他不像赵德汉那么有强烈的“匮乏感”,这孩子上大学的时候还很积极,和侯亮平一样是优等生,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结果毕业分配的时候,他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侯亮平的家庭是圈内的,祁同伟是农民的儿子,结果,同样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一个小山沟里,看不到未来。
祁同伟第一次对资源“匮乏”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奠定”了他日后疯狂抱大腿的心理基础。
怎么办呢?他决定要靠一个女人改变命运。大学时的辅导员梁璐曾经对他有意,但比他大十岁,所以当时他是拒绝的。但现在他的想法变了,梁父是业内掌权的高官,他要依靠他。
可梁璐并不傻,猜到他的用意之后就回绝了他。祁同伟顾不上满校师生诧异的眼光,拉来满满一车野花,摆成心形,横下一条心跪在心中央,然后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哀嚎,啊不,是表白,梁璐,我爱你,嫁给我吧!
这是祁同伟第一次不要脸,但不是最后一次;他也不是不想要脸,而是自认没那个资格要。
为了往上爬,祁同伟成了所有人的笑料。陪领导扫墓时,他先跪倒在地,嚎啕大哭;上班时间,他去给可能用得着的退休老领导挖土种花,结果被新上任的书记撞见,在干部考察会上当做笑话给大家讲。
他不爱大十岁的老婆,到处说,我娶了个娘。这种情况下,他和同样也是穷人家出身的漂亮女老板一见如故,连上级的劝阻都不顾,沉溺于热烈的情感之中。
好不容易熬到今天这个地位,为啥还要压抑自己的欲望?祁同伟只想弥补人生的缺憾,只有和高小琴在一起他才感觉像一个真正的男人。可这样做的结果,却加速了他的毁灭。
马斯洛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爱,其中D型爱是以缺失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这种爱去满足缺乏它时产生的空虚。
祁同伟的问题,出在爱和认同的匮乏,他的心理也没走出满足匮乏的阶段。
02 “黑箱”
贪婪,常常源自匮乏;但只要有过匮乏,就一定会贪婪吗?
好像并非如此。幼年匮乏的人,有的会欲壑难填,不要脸皮;但也有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似乎在事件和结果之间,会经过一个心理“黑箱”,导致输出的结果完全不同。究竟“黑箱”之中,有什么程序?
人格心理学家米歇尔认为,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和我们的认知—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之后,才能确定最后的走向。
认知情感单元包含五方面内容:
1、编码。即对自我、他人、事件、情境的信息进行编码、分类,也就是心理建构的过程,决定了人们如何解释一件事。
2、预期和信念。即对个人效能、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进行预测。
3、情感。
4、目标和价值。
5、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
赵德汉贪了那么多钱,还是无法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原因之二,就在于他的心理“黑箱”。
首先,他的编码出了问题。他脑海中麦浪的景象,激活的不是希望的田野上对美好的向往,而是对金钱的疯狂渴望,其它认知都被忽视了。
他的情感也只和“钱”有关,与家人、同事关系冷淡、和老娘也很少见面,因为他坚信只有钱才能带来安全感,其它都是次要的。
但他看见的,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扭曲的认知。
赵德汉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匮乏,而在于对匮乏的解读出了问题,又缺乏任何一种正常的滋养(哪怕把钱花在老娘身上呢~),才导致当贫穷早已不存在时,他的心理匮乏感依然顽固地保留着。
无论缺的是钱、爱、还是安全感,这种以“匮乏型”心理为主导的人生,其特点都是填空式:把心灵变成一个大空洞,然后用整个人生去填。
百分之百满足低层次需要以后才能追求高层次需要,这是对马斯洛需要理论最大的误读,实际上,马大师说的是,在某一阶段需要被部分地满足就可以,全部满足是不可能的。
无限度地追求满足,本身就是个错误。
而是否追求更高的需要,在于你对于基本满足的定义,也在于你的目标和对自我价值的判定。
你是谁,你可以成为谁,这很重要。
对于赵德汉来说,目标和自我价值都是和钱捆绑在一起;祁同伟,则是同官位和女人捆绑。所以,他们也只能困于此。
但是,谁能完全没有匮乏感呢?有空又不能填满,这个心理困局到底要怎么破?
03 “成长型”
马斯洛认为,人生存的另一种动机是成长需要,它包括无私的爱和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和“匮乏型”心理不同的是,“成长型”心理在客观目标物获得以后,成长需要并不会满足,但这种不满足不会让人空虚,反而让人愉快,会进一步增强这种需要,而不是去填补空虚。
同样是不满足,但一个是拉着你陷落,另一个却是促进你提升,从而跳出空洞;一个是把一切责任都归因为缺失,然后放纵欲望,另一个却是正因为缺失,更要着力于成长。
“成长型”人拥有的是B型爱,这种爱不是因为有了所爱的东西而满足,它是一种为了他人的爱,也就是无私的爱。表面上看来这种爱是牺牲,但只有如此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愉悦和丰富的体验。
侯亮平就接近这一类型。一方面,他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相对少,这是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他有更高的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以及为此而进行的自我管理,全方位体现在他对事业、婚姻和友情的态度上。
作家史铁生说过,人生来就有欲望,而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你的主导心理是“匮乏型”还是“成长型”,决定了你如何面对这个距离,是疲于奔命在填空,还是干劲十足地成长?
看清人心的困境,设定一个比欲望更好的目标,可以拯救自己,走出填坑的命运。
改变人生,就在一念之间。
作者|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两部心理学专著。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授权;欢迎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