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有人把他与孔子齐名,并称“南季北孔”。但作为吴国王子的季札,却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一
首次知晓季札,是因为“季札挂剑”的故事。
说的是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北上途中拜见徐国的国君。徐君很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又不好意见说出来。季札明白他的心思,但因为还要出使到其它国家,就没有把宝剑赠给他。等他再次来到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为寄托哀思,他便把宝剑解下来,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问他:“徐君已经死了,您还送给他宝剑,又有什么意义呢?”季札说:“当初我在心里已经决定送给他了,怎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初衷呢?”
徐国人赞美季先生,作歌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从这个故事里,我了解到季札的崇高美德,诚实守信,不违初心。
二
由此我便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季札。这才知道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本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其父亲周太王却想把王位传给他的小弟季历,理由是季历贤达,并且有个生有圣人之相的儿子姬昌。于是泰伯便带着弟弟仲雍逃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现在的无锡一带),遵从当地的习俗,“文身断发”,表示不当国君,以此来避让季历。孔子赞美泰伯为“至德”之人。
自泰伯建立吴国,到其十九代子孙寿梦即位的时候,吴国开始强盛起来。寿梦有四个儿子,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余昧(也有称夷昧),老四就是季札。因季札贤达,寿梦打算让他继位,这样就有了“三次让国”的佳话。
寿梦死后,老大诸樊打算把君位让给季札,吴国人也坚持立季札为君,但季札坚辞不受,甚至抛弃了家室去种田,众人只好舍弃了这一主张。
诸樊去世的时候,曾有遗言给弟弟余祭,计划按兄弟次序传位,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季札为止,以偿先王寿梦的遗愿,同时还要褒扬季札的崇高品德。由于当时季札受封在延陵,故号称延陵季子。
余祭去世后,传位给弟弟余昧。余昧死后,遗愿是传位给弟弟季札,但季札又一次避让受位,逃离而去。于是众人只好推选余味的儿子僚当吴王。
三
季札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被称为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南方第一圣人;历史上曾有人把他与孔子并列,号称“南季北孔”。从他出使鲁国观赏周王室的乐舞,就能感受他卓越的见识、深厚的艺术鉴赏力和“窥一斑而知全豹”敏锐感受力。
演唱《周南》、《召南》时,季札称赞道:“真美啊!开始建立基业,尚不完美,然而却唱出了人们勤恳而无怨恨的心声。”歌唱了《王风》,他称赞道:“忧思而无恐惧,这大概是抒发王室东迁的心境吧!”歌唱《齐风》,他称赞道:“浩渺深远,不愧大国风采。雄居东海之滨,这就是太公的封国吧!”歌唱《魏风》,他又称赞说:“曲调抑扬婉转,粗犷中有柔美,淳朴而流畅,以德辅行,显露出开明君主的风度。”
季札对歌舞的评点,也不是一味的赞美,而是因事而异,褒贬不一。歌唱《郑风》的时候,季札批评道:“歌曲软绵绵的太过分了,它表明民众已无法忍受了,郑国恐怕要最先亡国吧!”歌唱《秦风》,他评说道:“这就是夏民的遗音啊。若能保持夏代的遗风便能更强大,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就能达到周王朝鼎盛时的气派了吧!”歌唱《唐风》,他评说道:“情思深长,这大概是陶唐氏的遗风吧!不然,为什么忧思如此深远呢?不是情操高尚人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歌唱《陈风》的时候,他慨叹道:“国家没有像样的君主,难道还能长久吗?”
季札根据自己感悟,评点公正客观,有一说一,直抒胸臆。歌唱《小雅》的时候,他赞美道:“深思而不惑乱,有怨恨又不胡说,虽处于周王朝衰败的时候,仍能看到先王臣民的影子。”歌唱《大雅》,他赞美说:“宽广啊!和谐而优美,柔韧而坚强,大概这就是文王的美德吧!”观看《韶护》的舞蹈,他评说道:“圣人已经很伟大了,仍然感到德行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做圣人也很不容易啊!”观看《招箾》的舞蹈,他的赞美无以复加:“像昊天那样无所不覆,像大地那样无所不载,德行达到了顶点,再了无法增高了。所有美妙的歌舞尽在这里了,其它的歌舞,用不着再看了。”
歌唱《颂》的时候,季札的评说最为详尽,堪称后世经典。他评说道:“正直而不倨傲,不卑又不亢,亲近而不强迫,疏远而不相离,遭到贬谪不胡作非为,官复原职也不贪得无厌,心有哀伤而不愁怨,高兴的时候也不忘乎所以,有财富时决不挥霍殆尽,富足时也绝不炫耀,施舍时绝不肯浪费,能够获取时也要有节制,宁静而不呆滞,奋发而不失分寸,五音和谐,八风协调,节奏适度,曲律恰到好处,圣贤们的品德大体都是相同的啊。”
从这些评说来看,季札不仅拥有广博的学识,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对歌舞的评价,不矫饰,不虚夸,褒贬精当,一针见血。更为与众不同的是,他“闻弦歌而知雅意”,能从歌舞中听出弦外之音。他从《郑风》、《陈风》中听出了亡国之音;从《秦风》中听出了秦国未来的崛起;从《唐风》中,他思接千载,听出了陶唐氏的遗风;从《大雅》的深广气魄里,听出了文王的美德;从《魏风》中听出“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特别是对《颂》的评价,虽然繁琐复杂,但却很精当,不偏不倚,深得中庸要义,尽显大家风范。
季札的评说,不惟是对蔚为大观的周乐的礼赞,也有对春秋诸国盛衰枯荣趋势的点评。他指出了郑国、陈国亡国的必然性,也预言了魏国、秦国兴旺的态势;既有对周王朝开国之初艰辛创业的慨叹,也有对周公东征的褒扬,更有对周王朝走向没落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季札的点评,是一个胸有丘壑、登高望远的思想家对周王朝兴衰趋势的成功预测,充分展现了一个卓越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四
季札还是一位精准的预言家,司马迁称他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他出使齐国的时候,规劝晏平仲(晏子)说:“您赶快把自己的封地和官职都交出去吧,只有没有封地和官职的人,才能幸免于难。齐国的政权将另有所归,在没有适当归属前,灾难是不会平息的。”所以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自己的封地和官职,因此得以避免了栾氏、高氏制造的灾难。
在郑国,他看见子产,就像见到多年的故交一样。他对子产说:“郑国的当权者腐败,灾难很快就会来到,政权必将落到您的身上。您当政以后,一定要谨慎地按照礼法行事,否则,郑仍将败亡。”
从卫国前往晋国,他刚准备在孙文子的封邑住下,忽然听到奏乐的钟声。他说:“真怪啊!我听说,空有才辩而无道德的,必定会遭受杀身之祸。孙文子得罪了君王还敢居留在这里,恐惧都来不及,还有心思敲钟奏乐吗?在此停留,就好像燕子在帷幕上筑巢一样危险啊!况且,国君(卫献公)的尸体尚未安葬,可以寻欢作乐么?”说完便离开了。孙文子听说了这些话,至死都不敢再听奏乐。
来到晋国,季札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的大权将集中在你们三家了!”临别时,他告诫叔向:“您努力吧!这里国君腐败而良臣又多,大夫们都很富有,国家大权必将落入三家之手。您非常正直,一定要考虑怎样使自己躲避灾难。”
季札之所以能见微知著,是因为他见识广博,熟谙天下形势,对时局的走向有着异常清晰的洞察力的判断力。另外,由于他宅心仁厚,不忍见他人(无论好恶)陷于危险之中,因而及时出言提醒。言之谆谆,虽跨越时空千载,仍觉音犹在耳,振聋发聩。
五
崇敬钦佩之余,掩卷沉思,却又对季札先生生出几分腹诽。如此雄才伟略的圣贤,为何热衷于天天在外东奔西跑,只做些鸡零狗碎的外交工作。即便是外交工作,也未见结交几个强有力的盟友,致使吴国短命而亡。作为吴王嫡子,作为统治吴地二十二世(至余昧止)的王族,季先生是否也该为吴地的老百姓负些责任呢?在此,我们不妨斗胆来扒拉扒拉季先生的一些“不是”之处。
我粗略地总结为“三嫌”。
一是沽名钓誉之嫌。古代贤士大夫的至高追求不外两点,要么权倾朝野,要么名扬天下。而延陵季子“三次让国”很显然是想效法乃袓泰伯,博一个“至德”之名。在他首次辞谢国君之位的时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曹国人认为准备即位的曹君不合礼法,打算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君。子臧于是离开了国都,打消了国人拥立的念头,以此来成全曹君。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赞美为‘守节’的盛德之人。享有国家,不是我的志向。我虽无能,但愿效法子臧的操行。”由此可见,他辞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高尚美德。
二有缺乏责任担当之嫌。从泰伯奔吴到季札的父亲寿梦,季札的家族已历十九世君王。带领吴人变法图强,抵御外侮,在乱世中求得生存,本是王家子弟责无旁贷的责任。父王赏识你,兄长尊重你,吴地的百姓更是如众星拱月般地拥护你,这是对你莫大的信任和爱戴,你作这社会贤达、王族嫡子,怎可为保一介虚名,而辜负大家这一片赤诚之情。即便遵守“立长不立幼”的礼法,但老大诸樊已有遗训,“按兄弟次序传位”。到余昧传位之时,又遵遗训,又合礼法,还得民心,你为何还要推辞逃离。况且,当时烽烟四起,周边楚、越诸国如虎狼环伺,仁人志士本应当仁不让,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以报效国家,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为何还要作妇人状苦苦推辞。难道归隐于林泉,整日躬耕劳作,就是贤达圣人的高洁范风?为王者难道就不能成圣,谁能说尧舜禹不是圣贤?谁能否认你的先祖周文王是圣贤?
三有故意埋下祸根之嫌。法定继承人逃走了,当然就得重新选嗣,于是众人拥立了余昧的儿子僚作吴王。这下问题就来了。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是诸樊的儿子,他认为自己父亲是兄弟四人中首先即位的,季札既然不肯接受王位,那首选应该自己即位才是,而不是余昧之子僚。所以他就寻访到一位叫专诸的勇士,设下埋伏,用“鱼藏剑”的手段刺杀了王僚。而且公子光言之凿凿:“我才是应该继承王位的人,应该接位了。季子就是来了,也不会废除我的!”凭着季札的敏锐的洞察力,评点诸国走向如临其境,料天下事如掌上观纹,难道还预测不到由于他的逃离,会带来“兄弟阋墙”的后果。也许是预料到了,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避免;也许看出了公子光更胜吴王僚一筹,抱着优胜劣汰的心理,放任此事的发生。那样的话,结果未免也太血腥了些。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冰冷的事实。出使归来,季札到王僚的墓前痛哭失声,是后悔自己呢,还是可怜吴王僚呢?到底什么样的心境,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六
作为圣贤,季札收获了太多的赞誉和鲜花;但作为吴国的王子,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本可以领导吴国走向王霸盛世。但他却消极避世,明哲保身,非要隐居乡野去做什么贤人,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致使吴国自他以后,至吴王夫差止,三世而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故人已矣。我们在此编排了季札先生的诸多“不是”,并非对季子有何成见和不敬,更不是说要把季子当成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毕竟是那个时代的贤士大夫都带有那个时代所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嘛。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指手画脚地去评点陈年旧事,目的还是回顾过去,警戒当世,鉴照未来。
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季札先生是一个万世景仰的圣贤。尽管身上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毕竟季子自己也曾说过:“做圣人也很不容易啊!”夜静更深之时,我每每重读季子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一个谦恭礼让、气宇非凡却又温润如玉的贤者,浑身绽放着圣洁的光辉,在璀璨的星空里向我温煦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