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236/365天
今日阅读《让孩子的优势被看见》
[澳] 莉·沃特斯 著 闫丛丛 译
第二部分:培养优势
第五章:注意、欣赏、感激、放空
一、注意力的两种状态。
1.我们的注意力有两种状态:指向性注意和非指向性注意,非此即彼,并在两者之间不断的切换。
1.)指向性注意,指故意、有意识的关注某事,它是“自上而下”的,大脑让神经元为一项任务忙碌。
指向型注意包含两个维度:指向和维持,作者称之为“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或集中让我们关注某一具体的任务、想法或挑战,注意力的维持或保持则可以让我们保持这种专注。
指向性注意的状态中包含着我们的努力,它需要我们过滤其他干扰性输入。
2.)非指向性注意。
注意力确实可以通过休息来强化,这指的是大脑没有特定要思考的东西,只是胡思乱想的时候。不同于“自上而下”的指向性注意,非指向型注意是“自下而上”的,而且不是集中的:洞察力、想法、解决方案等从思绪飘渺的大脑深处往外冒。我们的大脑需要这种状态,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睡觉一样,目的在于修复和更新。
2.让我们真正了解注意力。
我们并不擅长集中注意力,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最大时长为20 ~25分钟。
关于人类注意力基本规则和普遍情况是:
·三岁孩子只能保持专注3~5分钟;
·在6~12岁之间,孩子的注意力在10分钟左右;
·在15岁左右,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保持在20~25分钟。
3.不让孩子流泪的注意力培养方法。
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优势,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因为你可以更准确的找出与他的优势相匹配的任务。
在知道孩子有哪些优势后,你会更加清楚,如果孩子要完成某项任务,哪些方面他能够轻松做到,哪些方面对他会有难度。当遇到困难时,他会需要更多的停顿和休整时间,抑或是来自你的支持。
二、欣赏的积极作用。
1.欣赏事物的过程可以培养注意力。
因为在欣赏过程中我们会关注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物和情形,它可以教会你和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事情上,避免负面偏见。同时,因为它需要按下暂停键,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上,所以它也有助于保持专注。
2.欣赏还可以增强幸福感,催生积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
欣赏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捕捉到你感知到的美好,瞬间让你的精神为之一振,犹如建立了一个美好事物的“储蓄账户”,当我们感觉低落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3.提升孩子欣赏能力的5种方法。
·关注自然
·享受感觉
·珍惜家庭时光
·回忆欢乐的时光
·向前看
五、感激:培养优势的神器。
1.什么是感激?
感激是指注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它结合了注意、欣赏,还附带一个更进一步的动作——表达感激。感谢具有促进社交的属性。
2.感激的种类。
感激可以是一句话——“谢谢你”,也可以是更具体,夸赞一个人表示出的某种特定优势。感激还可以落在实际行动上。
3.感激的积极作用。
1)在日常生活中心怀感激,是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2学会感激,对我们摆脱焦虑和抑郁有重要作用。
3)在睡前怀着感激之情的人入睡更快,睡眠时间更长,睡眠质量更好。
4)感激还可以拉近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4.培育感激的方法。
1)每天列举自己开心的三件事。
2)每周固定一天,全家一起讨论让我们觉得感激的事情。
3)用感激储存罐或感激涂鸦板,随时记录下让自己感激的事情。
4)写感谢便签或感谢信。
5)制作感激日志。
6)带着感激去散步。
7)日行一善表达感激。
六、有意的放空。
欣赏和感激都是指向性注意,而非指向型注意出现在大脑没有任务要处理时,并可以随便指向一个任务。要想立即进入非指向型注意的状态,只需放空自己。现在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任意的放空,而是积极的放空,它对大脑有修复作用,因此对我们实现优势教养的目标意义非凡。让我们用有意的放空来指代它。
1.有益的放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该活动不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不是干等着被刺激。
2)该活动让你的大脑自由活跃。
3)你很擅长这项活动,所以无需密切关注过程或方法本身。
2.放空自我对我们的益处。
积极的放空相当于一个纽带,连接指向型注意和正念。当我们进入所谓的休息状态时,大脑其实是高度活跃的。这就是为什么非指向型注意属于有意识的休息,而并非通常意义的休息状态。
1)有意识的休息,让我们能够消除疲劳,重新恢复到指向型注意的状态,可以更加仔细的观察发生了什么,在休息期间进行练习甚至会让我们更快的集中注意力。
2)我们的大脑会通过有意识的休息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并为继续学习新东西(包括发展新的优势)积蓄力量。
3)我们在指向型注意和非指向型注意之间切换的能力会随着练习逐步提高,让我们变得更加高效。
3.从优势出发的自我放空。
在孩子的日程中留一些自由时间给孩子,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放空。孩子在积极的放空时,可以做他们内心想做的任何事,关键在于,这与表现好坏无关,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感到放松。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是关注,而是从关注外在转向了关注内心,在内心思索重要的事情。此时他们的大脑仍在高效的处理信息,他们在梳理吸收的信息,赋予这些信息情感意义,记住它们,将它们转化为能够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这都是他们构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