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论语》大课程已经结束了,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由四层次来表达,四层次分別是本能,情感,理性和道德层面来描述。
第一就是论学,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为什么而学,而不是盲目的只是为了外在。孔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家也分小人,如或君子儒,小人儒就是入仕,他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就是为了当官而学,为了俸禄,而且他们学的是小六艺,小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敞。而相反的君子儒是为了立己达人而学,为了修齐治平,他们学的是大六艺大六艺,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那么我们又为了什么而学习呢?我们的理性与情感层面,为了不惑于道而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可以像大道那样成为圣人而学,而不是外在,我想考个非常高的分数,以后可以更好的生活而学,小人儒只是停留在本能,情感,理性层面,而有道德层面的学习是君子儒,君子儒当然也包括前三个层面。那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而学之后,还有学习的策略,也不能只是把书死记硬背的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学完一些新知识之后,不能只温故,而且同时还要有内省,然后再行出来。我们解决事情的时候,可以通过原理去理解新的知识,而不是没有老师,我们自己就只能呆在原地不动。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温故不是只等于背诵记忆,这个有两部分学科和生命,学科就是要知道他们的原理可以真正的用出来,而生命就是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也可以去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的生命究竟朝向何处?
学习有一定的境界,在儒家中颜回,已经到了安贫乐道的境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周围的环境有多差,颜回也不会被他们所困扰,他依然会只注重自己的学,只注重自己身上的道。对于学的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是能够日一试,为了外在目的而学习,但是他可以学得很好,好之者是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乐知者是乐于道的,不管周围有多差,但是这个人他只注重内在的道。
知识很简单的知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但是行出来是比这个更难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们吃了之后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断的去深入,在行的过程中也会有知,知的时候也会有行。
接下来就是论仁了,那么何为仁呢?一个只知道哭闹找饭吃的婴儿,他的生命是觉醒状态吗?这是分层次的,这时候的婴儿只能是本能层面上的觉醒,道德的层面,他没有觉醒。那么,天道,仁心与贞元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天道,而且我们是要悟出来的,知道了那么多知识,接下来就是行了,只有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你就会有一颗不麻木的人心。而贞元就是我们的一个落脚点,在我们物质觉醒之后,我们在贞元里边可以更加的往深层次里面觉醒。那么,如何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呢?其实这个说难也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只是有我们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了。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当我们提到要仁时,仁就在我们身旁,仁应该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在我们的内心中内和外都要关注到,这时候才能够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行仁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处约就是人生活在贫困,中小人会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不会安贫乐道与内在表现,只知道外在。而楚乐就是人们生活在富贵中,仁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在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仁者们都会更加的注重内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道,而小人就会淫。
拥有了仁之后,那么知道了孝,论孝的形式与本质,我们守孝三年之后的校历在今天已经完全失效了,说明今天人们的孝心就不如古人,守孝本来就是一个底线,不能被迫让人们朝向它们,而社会的复杂性质也在加强,但孝没有,如果想要孝,那么就要让我们由心而发的去孝,宁可守孝三年之丧,但也要有仁心。我们生出来之后,既然父母供我们吃穿,那么我们也要尽孝,在本能层面是没有效的,所有的欲望都是本能,养孩子,是因为自己也会快乐,也希望孩子们能快乐。但我们也要能够辨析父母的动机,来看到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而完成它们。
然后是礼乐,当时的那个社会是完全礼崩乐坏的,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孔子在那里可以做到一些恢复,周礼推行仁政的计划,周有多元的文化,孔子看到的是周礼背后的仁,但他不是复古派,因为复古没有新,没有未来,注定失败,孔子想去兴礼,面向未来,但当时的人认为是礼坏的这个社会,所以要废除这个礼,但孔子却认为产生的只能是怨,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坏的是人心。
礼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为宗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四十而不惑的是方向,是他的态度,孔子知道自己问的是跟礼有关的事情,不耳顺,因为孔子仅仅不会驳回去,而是会一笑了之,它本来应该是三十而立,因为孔子是利于礼,是知的同时行出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朝向道德的层面,在我们知道了这些知识,并且能够行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仁心,在拥有仁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达人,成为那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立于天地之间的一盏明灯。即使周围全都熄灭了,但自己也要保持自己唯一的光亮,并且尝试着点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