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淡水泉有钱没钱,洗澡过年。这对泡在温泉里长大的福州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除夕日上汤池店洗个温泉澡,也和理发、筅堂等过年大戏的前奏曲一般,都是福州十邑乡亲辞旧迎新的一种习俗,也像是一场仪式,可以很隆重,也可以很简单,但总不能少了这一点。
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孩子们只有洗过除夕澡以后,才可以换上过年的新装。大人们也可就此洗去一年的风霜和霉运,平平安安地迎接新的一年。从童年到离家参军,除夕之澡我都不曾间断过。久而久之,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仿佛一年之中其它时间洗澡都是一种形式,匆匆忙忙、应付了事。只有除夕这天我才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地把自己洗干净,仿佛也只有除夕这天我才能全身心地放松下来让全身每一个毛孔接受温泉的洗涤。除夕之澡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少了它,也就少了些过年的味道。
小时候为了洗年澡,除夕这天注定是赖不了床的。天刚蒙蒙亮便会被母亲从热被窝中拖了起来。匆匆应付过早饭,父亲便将我扶上自行车的大杠坐好,后架载着一大包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换洗衣服,赶去家附近的小沧浪澡堂。
往往我们到时,洗过早汤的第一拨客人已经出来。正红光满面地坐在小摊前,悠闲地叫上一碗鱼丸,拌面吃着。另一边的光饼摊也摆了出来。卖光饼的是一位老人。身材枯瘦,戴着一副老花镜,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那装光饼的白铁箱子便搭在后座上,下面点着个保温的小炭炉。他的摊子就歇在澡堂口的自行车棚内,望见有人走来,便拍着箱子,大声叫卖,“卖光饼了,福清的光饼,又香又好吃的光饼夹”。每回在小沧浪洗完澡,父亲都会给我买上一块光饼夹,那切开的光饼里塞满了青绿苔菜,再请老板浇上一勺浓香扑鼻的红辣汁,咬在嘴里绝对是幸福满满的。那时一块夹满红糟肉或绿苔菜的光饼才一角钱。有时赶巧了还能买到烤得酥脆的五香紫菜饼,味道更是好极了。
走进澡堂,跟随氤氲的蒸汽,扑面而来的还有那鼎沸的人声。乡下的,街上的,老的,少的,在汤池里挤得跟插蛏似的,非常热闹。好不容易在休息区找到一张空的竹躺椅,脱下厚重的冬衣,我的头却被毛衣的领口卡住了,哇哇大叫着。父亲只得先帮我脱完,再用他的外套帮我围上。那时的汤池店是没有储物柜的,父亲总用澡堂里那满是茶渍的床单顺手把衣服卷成一团,放在躺椅上。便拿上毛巾、香皂牵着我,一人趿着一双木屐,咔哒咔哒往汤池走去。
临近大池,一股熏热的白雾便会朝脸上扑来,顿时迷了双眼,白雾中隐约望见一条条赤溜溜的身子,身子上都挂着水,肩头搭一块白毛巾,也是湿漉漉的,往下滴着。热气腾腾的汤池边早就坐满了人,父亲只好不停地喊着:“借光,借光,给孩子挪个位子”。于是开一道缝,父亲才好不容易挤进身子,顾不上热烫,双脚先落下汤池站稳,再抱着我半个身子没入热水中。好烫、好烫,我扯着嗓子挣扎要上去,父亲总不会松手。等到我适应了水湿,额头上布满汗珠,这才将我放在大池里的台阶上,任我调皮地用双手不停拍打着池里的水。弄出哗啦啦的水声。偶尔水珠泼到旁人脸上,大人们今天也绝不计较,倒笑着跟我抖起水战。这时父亲一边慈爱地望着我,一边嘴里嘘嘘的吐着气,慢慢地将全身泡在汤里。一会功夫便烫得一片发红,很是享受。看我在汤池里玩得差不多了,父亲便会在旁边的热池里绞把毛巾,暖暖地搭在我的头上,再帮我全身抹上香皂。每每那滑腻的香皂扫过我的腋窝、脖颈,我便痒得咯咯大笑,把身子扭成麻花似的,父亲也跟着笑了……。
这时澡堂外,除夕的爆竹声,把年催促得越来越近,汤池内的温泉也泡得人笑逐颜开。小孩子们光着屁股,抓着气球,池内池外尽情地嘻闹玩耍。大人们有的抽着烟坐在躺椅上呑云吐雾,不时惬意地喝上两口茉莉花茶;有的花上几块钱请师傅搓个澡,敲去一身的疲惫;有的开心地吼上几句样板戏的唱段,那破锣般的嗓音乐得大家笑弯了腰;有的在汤池中杂侃天下,从皇帝牛吃麦讲到神仙丢宝剑,上下千年,无所不及,就图个开心;也有的同事好友平时各忙各的,今儿个在澡堂遇上了,便趁机互相搓搓背,闲聊几句,问寒问暖,互拜早年……。赤裸相对,彼此亲近的澡堂成了人们传递信息、释放身心、沟通情感的好去处,而一年的劳累,一身的尘埃,一切的烦恼就随着那不断升腾的热气缓缓飘逝。
太多太多,儿时除夕日的澡堂,仿佛有种魔力,它成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休息,娱乐,欢聚的绝佳地点,也许过完年,大家又要开始新的操劳,踏上新的征途,寻觅新的方向,但此时此刻,却可以给他们以暂时的慰藉和休憩,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而这,不正是咱中国人远行万里,回家过年的意义所在么?那么,除夕日不妨带着老父,牵上小儿,重新走进澡堂,泡着温泉,慢慢感受那温馨的年味吧。
喜欢可别忘了把左下方的❤️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