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命运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决定着我们的走向和结局,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如何让命运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让我们拆解影响命运的几个因素,找到命运的藏身之处,抓住这只无形的手,一起写下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读了此文,是否会有所触动,有所行动,有所改变?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这都是命。”多数时候出现在无奈时,好像不管再怎么付出怎么努力,已经有一个注定好的结局,甚至有一个词叫逆天改命,光看看就觉得改变命运是一件太难的事。
真的是这样吗?命运究竟是什么?
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影响命运的因素,分别是目标、行为、性格。
人的目标对“命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很多人的目标,这并非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包含了三个具体的问题,什么是自己?什么是更好?怎样成为?
自己就是我,这怎么会是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是,究竟什么是自己的核心,什么能代表自己,是我的形象?还是我的成就?我的思想观念?我的影响力?我的语言?我的行为?我的感受?是社会角色的我?还是家庭生活的我?是被期待的我?还是真实的我?自己只是一个词汇,却可以指向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而我如何定义自己至关重要。我如何定义自己?在我的价值体系里,什么是最重要的自我使命?什么样的自已最符合我的认知?
什么是更好?好也是一个笼统的词,主流意识形态里公认的更好包括:良好的教育、社会上较高的阶层、更高的收入、合适的伴侣、美满的家庭。针对每个具体的人仍有不同的内涵,有的人的更好代表着事业上的发展,有的人的更好代表着家庭生活的和谐,有的人的更好代表着选择的自由,有的人的更好代表着心灵的洒脱。此之蜜糖彼之砒霜,不同的人对更好的定义仍有着千差万别,参差多态。
怎样成为?这涉及到具体化和方法论,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达成目标,每个人仍有不同的体验,个人的努力是毫无异议的前提,其中要注意的是方向和调整。方向层面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大目标是一致的甚至是重合的,那就是顺势而为,可以借助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得到助力,像在风口上起飞所需的初始动力要小得多。调整层面是指人在努力的过程中受到挫折时的应对,有的人会把挫折归因于外界环境从而觉得无能为力,有的人会归因于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策略,还有僵固型思维认为非黑即白,成长型思维认为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归因和思维方式导向不同的行为和结果,要选择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调整方式。
所以一句简简单单的“成为你自己”里却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内容,你怎么想和命运息息相关。
在目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影响命运的因素,是行为。如果目标还算是一个隐性的因素,那么行为是外显的,是容易被看见被理解和判断的,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行为指向结果,我们往往看不出来别人的想法,但是行为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在定义一个人时往往以他所做的事为个人标签,以他行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做为判断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什么大家小时候差不多,却在长大后越来越走向不同的结局?是什么使得大家做出了不同的行为?
是反馈。不同的反馈发展出不同的行为。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这固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也说明了人的行为的可塑性,给予一些行为正向反馈,这些行为就能持续下去;给一些行为以负面反馈,这些行为就被中止。而长期下去通过强化,就可以让期待的行为形成习惯,从而影响人的走向。
我们的生活环境其实在不断地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馈,对符合社会期待的给予认可和奖励,对不符合的进行冷落和惩罚,我们在利益、理想、期望之间不断试错又纠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性格也是影响命运的重要因素。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句话,“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这句话一步步地推导出人的命运,从思想到言辞,从言辞到行动,从行动到习惯,从习惯到性格,从性格到命运。后来也有一句简化版,“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性格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命的最初,我们的性格一部分来自于遗传的基因,这好像是一部新手机上的预装程序,已经提前设置好了。所以有的孩子天生平稳,接受环境的变化和不同人的亲近;有的小孩子天性敏感,不能马上适应变化,对人保持警惕;有的孩子好动活泼;有的孩子喜静沉稳。
我们性格的另一部分来自于环境影响,首先是家庭环境,养育者如何对待孩子对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孩子用哭声提醒有需要,用笑容表达满意,如果亲人觉察敏锐并及时满足孩子的意愿,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表达是有力量且会产生好的结果的;而如果亲人冷漠或原则性非常强,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表达是无力的或对结果没有把握感。其次是社会环境,家庭处于何种阶层,教育理念和家族观念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深刻的解析了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
随着成长,在离开家庭的照顾后,同伴、权威、文化、经历进一步影响着我们,这相当于我们自主选择了一些APP安装在手机上。我们以为可以左右一些事,自己做选择,我们可以做自己。而事实上童年的性格仍会和我们在一起,在潜意识层面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这时我们会感觉到一些像宿命一样的东西似乎在冥冥中带领着我们,这并非是真的有命或天意,而是童年时代形成的反应定势决定了你的底层逻辑。
命运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只是从这三个点上出发,找出一些些关联,仍可以打破“这就是命”的魔咒,没有什么命中注定,而是分布在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性格、经历、环境等等各种相关条件里,如果我们想改变结局,并非没有机会,决定我们命运的,可以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