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时候后桌有一本痞子蔡的作品集。所以我看了痞子蔡2004年以前的所有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雨衣》《香水》《檞寄生》······许多我现在都记不起写的是什么内容了,但是我还记得我最喜欢的是《爱尔兰咖啡》。
最近喜欢没事的时候泡在图书馆,阅读一些没有营养的小说,时间飞速流逝。今晚就在寻找小说时,看到痞子蔡的几本作品:《爱尔兰咖啡》《第一次亲密接触》《亦恕与珂雪》。想起了自己对《爱尔兰咖啡》的喜爱,所以看了《亦恕与珂雪》。
我不能说《亦恕与珂雪》没有营养,因为它不仅带给了我许多欢笑,也让我思考。
十分佩服痞子蔡的比喻能力,贴切,引人深思而不失幽默。
大东让“我”写一个爱情小说,“我”说自己从没谈过恋爱。大东说,写科幻小说的人从没去过未来,写武侠小说的人也不曾去过古代,所以写爱情小说也不必有爱情的经验。
也许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各有差异性,但是,我还是信服了。总觉得,有时候事情就是不必太过理性的思考,跟着感觉走是一种更难能可贵的方式。
“我”与画画的女孩,亦恕与珂雪,这是两个重叠又分开的故事。我想起一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所以亦恕与珂雪在桥上,“我”和画画的女孩在楼上。亦恕与珂雪就是“我”笔下的爱情故事。
在“我”还没完成故事之前,大东问“我”,爱情在哪里。大东看不到亦恕的爱,是因为“我”看不见自己的爱。
好的画,是画风,能让人听到呼呼的声音;画雨,能让人听到哗啦啦的声音;画雷,能让人听到轰隆隆的声音。
好的画,是画风,能让人感觉到凉意;画雨,能让人感觉到被淋湿;画雷,能让人害怕。
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自“我”和画画的女孩各自的美术老师。在痞子蔡的故事中,我明白哪一种的境界更高。声音还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感觉便是直击内心的。
而这样的比喻,同样也适用于爱情。
礼嫣与画画的女孩,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画家,同样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爱。而对于“我”而言,礼嫣的歌是听得见声音的画,画画的女孩是感觉得到的画。所以,心灵的选择在故事的发展中不言而喻。
结局美好而简单。没有冲突点,没有感人的对白,没有雨天和雪地,平淡的叙述,但是绕梁三日,余音未绝。
好的爱情故事,是没有眼泪,但能让人感觉到悲伤;没有离别,但能让人感觉到失去;没有我爱你,但能让人感觉到爱来了。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即便痞子蔡说就把他的小说当做小说看就好了。但是,我还是期望能够有这样无须过多核对现实的爱,感觉是了就是了。对了,《亦恕与珂雪》的谐音是——艺术与科学,是不是很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