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什么是成功,什么又叫所谓的成功,这一切还要从今天说起。
又是月底,每到月底总是特别的慌乱,不为别的,因为工作指标。而今天亦是如此,因为接下来的长假,这个月的指标结算日期提前了,于是,办公室里的众人尽皆惶惶不安,无一不是在拼命计算,自己离领导的要求还差多少,而我也是这般。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永远都只在这几天紧张,而平时,则是能捱一刻是一刻,这并非是我能力多么超群,可以在几天中完成一个月的量,而真真是,平时不想去做,或许,就如很多人说的,这就叫“拖延症”,不到deadline不死心吧。
我不止一次去想,我真的是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吗,为什么,如果,我真的无法完成这个月的指标又会如何。这么一想,我不禁张皇失措起来,脑海中浮现出的,不外乎,领导找你谈话,爸妈对这个月到手工资少了而不高兴。于是,就有了月底的这几天,一边的小人在高喊:“你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就罢手吧。”而另一边的小人则说,“想想你罢手的后果,那是你所无法承受的。”于是,两个人从月初开始打架,一直打到月未,依然没有得出胜负来。
就在这时,我在上班的路上偶尔看到了一篇来自简书的文章,名字叫《如何写一篇成功的文章》,当然,我并不是想说这篇文章如何不好,更何况,其中的很多方法,都是每一个有着文学梦、小说梦的人所欣欣向往的。我只是突然想到,我这两个小人之所以一直在打架,就如弗洛伊德说的,是“本我”和“自我”在打架,是“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在做斗争。
很多时候,我的“自我”都在告诉我,你要努力工作,你要获得更多的成就、财富和权力,也就是众人眼中的成功,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让人敬佩,让父母满意,让家人依靠。但是,你的“本我”却并没有因为你或者这些而感到快乐,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追求这些,去追求这些对我来说所谓的成功呢。
于是,我开始时不时的考虑这个问题,就在这时,我读到了另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书里的女主角就突然意识到,每个人正在扮演的角色,被他人所认同的身份,就是阻碍你认识真正的自己的源头。
正如,我的生活,也是这样。从小时候开始,在父母心中,你必须是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女儿,于是,尽管或许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会默默地开始忍受,只为让父母满意。认识到这一点,让我进而想到在心理课上老师说到的一个埃里克森的理论“主动感与内疚感”,如果,一个人在大概3-5岁之间,如果,可以得到来自家庭的肯定和支持,那么,他以后的人生会对很多事都会变得更主动、更有责任;如果,他得不到这些,那么,他可能就会变得缺乏信心,缺乏自主创造幸福的能力。
我明显不记得那么小的时候发生过的事了,但是,之后大些了的事我就可以记起,在我家里,什么事都是母亲说了算,而对于我的学习,她说的最多的是,你为什么不多考几分,偶尔,得个100分,她也表现的这是理所应当,不值得表扬的,换句话说,至少我的读书生涯里,几乎从没听她说过,你做的不错这样的话,更多的是,你为什么不做的更好。久了,或许是有了逆反的心,便没心更努力的去学了。但是,我也没有因为这样而变得太糟,原因无他,只因母亲非常严厉。稍有不对,轻则写个检讨,骂上几句,重则打上一顿,面壁反省。然而,在我心里,这还不算最可怕的,至今记得,高考前夕,我母亲明确的说出了考不上就断绝母女关系的话,而这也已经不算什么了,后来我才知道,有一种叫冷暴力的东西,她用疏离、冷漠,一次又一次打压我,使我慢慢向她低头,不敢反抗。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我在面对她的时候,不自觉的穿上了一个套子,只把能令她满意的表现出来,从而换来她的一丝好脸色。
不得不说,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面对同事,我穿上乐观外向的套子,面对领导,我穿上积极上进的套子,面对父母,我穿上努力孝顺的套子,面对爱人,我穿上温柔顾家的套子。可真正的我,本不是这样的,或许,这的确是我的一部分,但也并非全部。我的确乐观,但我更喜欢独处;我愿意上进,但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我想孝顺父母,但我并不想走你们安排好的路;我愿意顾家,但我并不希望,我们之间除了柴米油盐,没有其他话题。但是别人不这么希望,于是,你为了迎合他们,一步一步放弃了自己,去改变自己。但是,你的内心真的快乐吗。
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我觉得不快乐。我并没有在这其中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喜悦与和平,而我要求的并不多,清晨的一缕阳光,午后的一杯红茶,夜间的一盏夜灯,爱人的几句叮咛。但是,当我真正获得这样的快乐时,别人又不满足了,父母说,你怎么不认真上班,领导说,你怎么不追求上进,爱人说,你怎么不更主动一点。
你看,你的追求,与别人的追求是永远无法同步的,可你又生活在别人中间,你该如何才好呢,我只想明白了最初,却怎么也不明白该如何才能做到最后,是牺牲自己,还是追求自我,或许,我等我读更多的书以后,经历更多的生活以后,我会知道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