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海突围!我国自营深水油田群产量破3800万吨

在南海波诡云谲的437米深水区,一座由三座深海"国之重器"构筑的能源矩阵正悄然改写中国海洋油气开发史。2025年10月14日,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宣布原油累计产量突破3800万吨,相当于去年全国原油消费量的十分之一。这座由5个油田组成的深海能源基地,不仅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自主开发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更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支点。

 

01 技术突破:深海重器构筑能源长城 

面对南海复杂的深海环境和恶劣的海况条件,流花油田群创新运用了我国海上规模最大的水下生产系统。其中,首艘自主设计的深水FPSO"海洋石油119"犹如一座移动的炼油城,能在台风季实现不间断生产;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采用独特的抗风浪设计,破解了传统船型在深水区域的稳定性难题;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则像定海神针般扎根深海,其导管架高度达102米,重量超过3万吨,创造了深水固定式平台的世界纪录。

这些装备的协同作业形成了"水下井口+海底管线+浮式平台"的全新开发模式。与传统浅海开发相比,该模式使油田采收率提升15%以上,操作成本降低20%。特别在智能运维方面,通过部署2000余个水下传感器,实现了生产数据毫秒级传输和故障预警,使平台无人化操作时长占比达到85%。

 

02 开发模式:智慧油田引领产业变革

流花油田群的突破不仅体现在装备层面,更开创了深水油气田"全生命周期智慧开发"的新范式。从勘探阶段开始,项目就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使钻井成功率较传统方法提高30%;在生产阶段,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油田,可实时模拟不同开发方案的效果差异。

这种智能化管理带来显著效益。据中国海油数据显示,油田群单井日均产量达到深水油田国际先进水平,且安全生产记录已突破2000天。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探索的"滚动开发"模式,使新油田从发现到投产周期缩短至传统项目的三分之二,为后续深水区块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03 产业带动:高端装备链的淬炼与升级

流花油田群的开发有力带动了我国海洋工程产业链的整体跃升。在装备制造领域,国内企业首次完成深水柔性管缆的自主设计与铺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材料科学方面,研发的深水防腐涂层使设备寿命延长至30年;在智能运维领域,国产水下机器人已实现500米水深自主作业。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产生外溢效应。目前,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装备国产化率已从十年前的20%提升至65%,带动相关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项目培养的3000余名深水工程技术人员,已成为后续"深海一号"等重大项目的核心力量。

 

从3800万吨的新起点回望,流花油田群的探索实践不仅收获了能源实物量,更淬炼出自主可控的深水开发技术体系。随着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深水油气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这座深海能源基地的成功运营,正为我国经略海洋、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写下生动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