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7

            关注“人”而非过度关注“结果

        很多家长特别在意孩子好的结果、好的习惯、好的行为、好的成绩、好的名次等等,这样的结果就只会导致孩子觉得:你只关注分数、你只关注成绩、你只关注结果,我的“人”并没有得到你的关注。于是,他就有不被关注之后的低价值感,不被关注之后的被抛弃感,他自己就变成了学习的工具。

      各位家长,成绩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了。但家长越关注成绩,孩子就不会给你理想的成绩,成绩不会因为你的关注而获得。如果家长关注什么,孩子就会实现什么,孩子从潜意识上就会有服从于别人之后的屈辱感,这是严重违背人性以及人格的自我形成的。

      好的结果是“人”干出来的,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能创造出好的结果的人。“人”比事重要,“人”比结果重要。因为某一个结果,或某一个行为,而否定了人,或者是忽略了孩子这个“人”,就代表“人”不重要,代表“人”被忽略,代表“结果”比“人”更重要,那么孩子就会有被忽略之后的低价值感、愤怒感、耻辱感、自卑感等等。当一个人内在的情绪和情感,或者是内在的感受充满着自卑、充满着愤怒、充满着委屈、充满着对抗、充满着屈辱,那么他在行为上总会有对抗,或者是攻击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 ,明知道要好好学习,可不由自主地最终没有好好学习的背后核心原因之一。

        想要孩子有积极的行为,我们就必须正确地关注和看见孩子这个“人”。只有当孩子这个“人”被接纳、被看见、被允许之后,他就会有被关注之后的高价值感、值得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感受,那么就会决定这个孩子的行为也是积极的。

      家长很容易因为关注某些结果而忽略对孩子的“人”的关注。举个例子:孩子考完试后,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大概考得怎么样?”  “大概多少分?”  “难不难?”  “能考第几名?”……    从来没有关注孩子:“你渴不渴呀?” “你累不累呀?”  “喝点水吧。”    ”我给你捶捶背吧。”  “考试紧张吧,来,快放松放松。”  “来,我给你按摩按摩。”  “来,喝一杯开水。”  “喝一杯热牛奶。”……

      当我们懂得关注孩子的时候,当我们懂得关注孩子的“人”的时候,当我们懂得把关注孩子“人”快不快乐,感觉好不好,累不累,开不开心等放在第一位的时候,那么孩子自己他就会告诉你,“我考试考得怎么样。”  当孩子自己告诉你,他考得怎么样的时候,我们顺嘴再来一句“儿子,其实呀,不管你考多少分,你在爸爸妈妈心目中,永远都是好孩子。”  “你学习那么自动自发,你学习那么负责,你学习那么认真,你在爸爸妈妈心中,你这个态度,就已经是满分了。”  “儿子,没事,不用担心,不管你考多少分,你都是我们的好孩子。”  “不管你考得好不好,你都在爸爸妈妈心中是个努力学习的好孩子。”

      各位,当我们懂得这样跟孩子说的时候,你想想孩子会收到怎样的信号?被认同、被接纳、被承认、我“人”很重要、我被关注、我被爱等等。

      当孩子回来跟你说,“哎,今天学习累死了。”  很多家长想都不用想,张口就来,“就学个习,有什么好累的?” 各位,人家都说自己累了,你还偏说人家不累?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否定和忽略我们的孩子。

      如果孩子有一天回来给你说,“哎,今天学习累死了。”  诸位,如果关心孩子这个“人”,或者“人”在你的心上,我们就顺嘴来一句,“可不是嘛,看把我小宝贝累的,何况你学习那么认真。” “你肯定是认真,很累了吧?” “你肯定很专注,对吧?要不然怎么会累呢?”  “你今天学习肯定很投入,对吧?” “儿子呀,你能不能学习的时候,也适当地要学会放松啊?” “你能不能学习的时候也学会劳逸结合啊?” “来来来,书包放下。”  “来来来,沙发上躺一下。”  “来来来,要不去休息一下。“来来来,玩会游戏。”  “来来来,看会电视。” “来来来,放松一下。” “来来来,喝杯热水。”等等。

    哎呀,我给你说呀,如果你是孩子,你说你还会不好好学习吗?所以说呀,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这个人,要少一些关注孩子这个结果。关心人在前面,关心结果在后面。结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己关注自己结果的能力。家长过度关注结果,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的主动性。

        我们之所以敢去不去关注结果,关注孩子这个人,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的孩子,他就一定能创造出好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能够持续地、不断地给予他正面的人格定义。是因为我们学会了自动自发地正面引导,而并非不断地从行为上强制我们的孩子。

        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学会了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