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有一句名言叫“困难只有一个,办法却有很多个”,头一次听他这么说的时候我是惊诧的,惊诧于为什么同样面对困难,有人畏难发愁,有人积极乐观?惊诧于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竟然有着强大的心灵鸡汤功能,能够让人从愁眉苦脸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主动地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
后来,我又认真想了想,发现“困难只有一个,办法却有很多个”和“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大致差不多,如果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是打比方,更加富有文采,“困难只有一个,办法却有很多个”,则是一句大白话,更加接地气,意思表达也更加直截了当,清楚明白。
说起“条条大道通罗马”,总是会让人想到古罗马的繁荣兴盛并自行脑补出一幅道路四通八达的景象来,事实上,早在罗马帝国兴盛之前200年,大秦帝国已经修建成了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这条几近正南正北的大道南起京都咸阳,翻山越岭直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全长700多公里,和那条欧洲人引以为荣的、只有4、5米宽的“罗马大道”相比,秦直道要宽敞阔气得多,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的路面也有30米之宽。
秦帝国灭亡百年之后的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游历到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在这里,他被一条开山填谷、铺设在崇山峻岭之上的笔直大道深深地震撼到了,他走完了直道全程,并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这样描述: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竭尽全国的人力、物力,完成了两项规模巨大的工程,一为修筑长城,一为“治直(道)、驰道”,修筑长城,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而修建秦直道,工程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建造长城,直道所过之处,至今依然地势险恶、人迹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用黄土夯筑的直道路面十分结实,直到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虽已凄败落寞于千山万壑之中,但树木依然无法在直道上成活,只有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才能附着在其表层,风雨飘摇。
据说,在陕西富县水磨坪的直道遗址附近,有个村子叫“杀人庄”,是掩埋修建直道的民工尸骨的所在地。
难道两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要致富,先修路”,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让天堑变通途吗?
当然不是,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去修建秦直道呢?
在反击匈奴的过程中,秦人在后勤保障方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平定南方的战事耗尽了巴蜀的粮仓,而关中平原的粮食必须用来保障都城的供应,不能调运,因此,供应北方军队的粮草主要来自于山东半岛,但是,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两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过黄河,史书上记载,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消耗192石粮食,才能剩下1石供应军队,途中的消耗率是99.5%。
直道建成后,凭借这条军用高速公路,秦军的千军万马风驰电掣,三天三夜便可从秦都抵达蒙古,粮草辎重也藉此源源不断地北运,损耗率大为降低。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条大道通衢,不如说是一项国防工程,其修建的动机出自军事目的,建成后在国家边防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此后经年,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报怨”,远遁大漠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