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一直是说浦东话的,在我那一代的小学里,还没有硬性规定小学生在学校里一定要讲普通话。我出生的地点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楼下村一队10号,在浦东还未开发之前,这个地点听上去更土一点,上海市川沙县高东乡楼下村一队10号。我的老身份证上面是这个比较土的地址,当然我的新身份证上面也不见得更高级,浦东新区在老一代市区上海人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
郊区听上去要比农村好听一点。其实,我小时候就是生活在农村里的,虽然我爸爸不是农民,他爷爷是医生,他爸也就是我爷爷,是工人,他自己也一直在工厂或机关里面工作,30岁就做副厂长之类的管理工作。我爸属牛,金牛座,像牛一样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工作,他最大的成就是放弃了自己读大学的机会,培养了我和我哥。我哥在瑞士读到博士还是博士后,连我也搞不清了,因为我只是读到本科,所以我对博士后面的事情一直搞不清楚。
读周易,坤卦里面第三爻“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我一下子联想到我爸,他也许没有大的成就,“无成”,当然了,他获得过“浦东新区建设功臣”的奖章,但是他这一卦也是好的,现在退休的生活也很安逸。
我想我爸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培养了我。虽然这一点有待于验证,也许我会成为一个像我爸这样平凡的人,或者我会创造些奇迹,这个时间会揭示答案。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都是一路磕磕碰碰,从不断摔跤中学会走路,头撞了南墙才知道北。我觉得失败的经历是都是财富,正如失恋才让你知道什么是爱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切实际或者无法实现的梦想,当它在天空翱翔的时候,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说了一堆心灵鸡汤一样的话之后,我想说,我从小在家里、在学校里说的都是浦东话,朋友,同学,家长,亲戚,老师,全是浦东话。有人说,老式上海话是带点浦东腔的,这个语言的流变是要考证,我也不太清楚,但我听过宋庆龄和周柏春这些老上海人说话是带点浦东腔,当然周柏春是唱滑稽的,那也不一定作数的。
初中和高中的老师授课都以普通话为主了,后来大学与工作都是在市区,所以我在浦西是讲浦西话,在家里和父母讲浦东话。
城市的移民对于语言的冲击很大,不但上海话的阵地在流失,浦东话同样在快速的流失。我对普通话没有什么恶感,尤其是我老婆是台湾人,所以我现在是天天开国语的节奏。
其实对我来说,母校同济大学是一所全国性大学,同学很多都是全国各省,毕业后在4A广告公司,很多同事是港台和外省,所以讲普通话的场合机会也很多。说惯了,有时候觉得讲一些道理,用普通话表达好像更轻松。当然了,母语总是最温暖的语言,能够更好的表达微妙的情绪,尤其是我的母语浦东话,对我来说。
在浦西,我一般从来不说浦东话,因为口音会让人看不起。有时候,我妈打电话过来,我又不好意思大声说,所以只好小声的说。或者干脆简短的说两句,说我在忙,就挂了。我是一个如此骄傲的小孩,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是因为自卑吧。
我正在训练我在接我妈电话的时候,用浦东话从容的说,我想我一定可以做到。某一天。
我想说声抱歉,为了所有我匆匆放下的电话―――
“对勿起。姆妈~”(浦东口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