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之识


                            穿衣赋


        衣者,蔽体之需,御寒之具也。 然其功岂止于此? 观其形,察其色,辨其质,审其饰,则知其性,明其志,鉴其德,显其仪。    是故,穿衣一事,虽日常所为,然关乎礼节,系乎风雅,蕴乎情思,达乎境界不察,不可不慎。

        上古之初,先民构木为巢,编草为衣。蔽其体肤,避其风雨,乃生存之本能。 及至文明渐启,桑麻始兴,乃有葛布,后有丝麻。 衣冠初具,形制渐定。黄帝垂裳,尧舜衣褐,虽简朴无华,然已寓秩序之始,礼仪之端。 夏商周秦,冠冕章服,等级森严,衣以明伦,饰以别位。 锦衣玉带,非尊不享;粗麻短褐,乃卑。 衣者,身份之标,秩序之维也。

        汉唐气象,雄浑博大袂飘飘,气象万千。 宽袍大袖,尽显雍容;丝绸锦绣,流光溢彩。长安道上,胡服汉制,交融互鉴,别具风姿。宋代理沉静内敛。衣饰趋于简约,线条流畅,色尚素雅。虽无汉唐之奔放,却多一份清丽脱俗之韵。元明之际,蒙汉融合,亦有新制。清朝入关,易服改冠,旗装汉式,并行于世。或有强加,然亦融入华夏衣冠体系,添其新篇。

        及至近世,西风东渐,新旧杂陈。 西装革履,旗袍新装,与传统服饰交织辉映。 辛亥革命,剪辫易服,乃思想解放之象社会变革之征。 改革开放,万象更新。 服饰万千,百花齐放。 从单一到多元,从保守到开放,从模仿到创造,衣着之变迁,实为时代步伐之缩影,社会思潮之折射。

        观夫今日之衣,材质之丰,前所未有。棉麻丝毛,化纤科技,各逞其能。色彩之绚,目不暇接。 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随心而选。款式之新,日新月异。休闲便服,职业套装,礼服盛装,运动装备,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设计师巧思,匠心独运,将艺术融入日常,让美感触手可及。

        穿衣之道,首在合体。 长短适度,宽窄合宜,方能显人身姿,增其俊朗。 次在洁净。衣必常洗,污垢不存,方显人之整洁,示人己之尊重。 三在协调。颜色搭配,浓淡相宜;款式组合,动静相合;饰物点缀,画龙点睛。 四在得体。场合有别,身份有异,穿着须合时宜,方能不失分寸,彰显修养。

        穿衣,亦关乎心境。 着轻便之衣,可感自由之畅;披厚重之裳,可御严寒之苦。 盛装华服,可振精神,增自信;素衣淡服,可养心性,归本真。 衣者,非仅为外物,亦可为内心之寄托,情绪之表达。 衣以载道,道存于心。 一衣一物,亦可映照人品,流露性情。

        由是观之,穿衣之道,博大精深。 始于蔽体,终于风雅。 融历史于形制,汇文化于色彩,合技艺于设计,达精神于仪态。 衣,乃文明之徽章,时代之脉搏,个体之名片。善穿衣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非徒尚华丽,亦重内在;非唯求新异,亦存传承。以衣修身,以衣养性,以衣达意,方为穿衣之至境。 愿世人皆能知衣之妙,享衣之趣,以和谐之衣,映照和谐之美,共创美好生活之画卷。


        美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之前M君写过一篇文章《M君告诉你: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穿上裤子的?》,详细介绍了有关裤子的前世今生。 如有兴趣...
    慕爱特阅读 746评论 6 22
  • 暴露癖是指在公众场合裸露自己的身子或故意让人看到自穿着的内衣裤以达到性快感,尤其指露出裸体或性器官者。 ——摘自《...
    大头猫阅读 402评论 0 1
  • 整个春天,冷空气和暖空气在做着拉锯战,高高低低是常事,冷冷暖暖也成了家常便饭。立春之后,下了一场比冬天还要大的雪;...
    西岭布衣阅读 564评论 0 2
  • 怡红院里的这架穿衣镜在书中出现过好几次,还在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到甄宝玉的情节中担纲重要道具。它第一次出现是第十七回...
    北美之北阅读 1,162评论 1 15
  • 衣服真的只是衣服吗?衣服对人的影响难道仅仅只是御寒和美观的作用吗? 其实,衣服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衣服不仅影响人的心...
    赵澜青阅读 35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