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不终
▼
将近晚上十点,白天的暑热褪去,寒意袭来,小风吹的人还有点瑟瑟发抖。
我们一行5人,还站在大阪的街头排着队,目标所向,只是一碗拉面。
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像这样为一口吃的没出息地长时间等待,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
说起来,为了吃碗拉面,还真是大费周章。
临行前,我跑到蚂蜂窝和面包旅行上查看攻略,从善如流地把位于道顿崛的“一兰拉面”放进了行程规划里。
谁料到,一位久居大阪近20年的朋友的朋友小刘,看了这个名字直摇头,说不过是徒有虚名应付游客罢了,完全不能胜任日式拉面的美味担当。
于是,在我们飞抵大阪的当晚,小刘答应在他下班后,带我们去吃当地人真正喜爱的拉面。
想到吃上那碗拉面估计得八、九点钟了,因此,在不到六点的时候,我们就各自干掉了一盘美味的章鱼小丸子。不,和国内的章鱼小丸子相比,它们的体态实在算不上娇小,应该叫它们章鱼大丸子,或是章鱼小丸子 plus 才更合适。
如果没有这盘章鱼烧垫底,我们大概根本没有力气和勇气等到夜里十点的拉面。
▼
还隔着4、50米远的距离,小刘就指给我们看:“喏,前面排队的那家就是。”
走近了看,路灯下,排队的人数不少,大概有20来人的样子。店里的食客满足地推门出来;排在前面的人被热情地迎进去;新来的食客没有半点的惊讶、犹豫或是抱怨,自然地往队尾一站......
在气温只有十来度的大阪露天街头,这队人马安静无声地向前挪动着。
我们对长时间排队多少有点打怵,更何况,只不过一碗拉面而已,改天吃或者不吃也无所谓,你说对吧。
小刘安慰我们:“日本人吃面很快的,尤其,看见外面有人在等候,更是不会耽搁时间。”
好像也对,新进去的客人,面前很快就多出一碗拉面,筷子速度很快地在碗和嘴边游走,店里不断有人起身结账。
我们犹犹豫豫地站到了队尾。
▼
一对情侣推门出来,一脸歉意地向我们鞠躬,这才看见,我们挡在了一个小小的停车位前。
白色的小车麻溜儿地倒车、掉头,然后一溜烟地跑远,小刘示意我们看车牌:“啧啧,从横滨过来的,近500公里,就为了一碗好面。”
“这也是少有的,能让大阪人心甘情愿排长队的一家店。”
看来,普天下的吃货心,对于好味道的执著,都是一样一样的。
小刘介绍说,这家店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从面条到各种配料,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学调味品或是食品添加剂以外,秘诀主要在于酱油。
都说酱油是日本人味蕾上的乡愁。这种用传统酿造方法酿制而成的酱油,产自日本酱油发祥地“汤浅”,向前追溯,这种酿造技术其实起源于宋朝时中国余杭的径山寺。
然而,数百年后,传统技法和手工精神在我们的土地上逐渐没落,却在异国他乡生根传承下来。
据说,日本第一家制造酱油的老店“汤浅町的角长”,迄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仍然很好地保留和使用着传统的酿造方法和酿造器具。
我不知是该感叹还是庆幸。
▼
无聊地等在外面。
没有海底捞的等候座位、爆米花、柠檬水、跳棋和美甲。
抬头看,被一排射灯照亮的招牌上,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毛笔字——『麵 總大醬』,那字写得神采飞扬,一副须发怒张的张飞模样。
明晃晃的落地玻璃门窗里,是不到20平米的逼仄店面,大概只有10个左右的就餐位。温暖的黄色灯光,锅里碗里升腾的热气,专心埋头吃面的食客......让我无比期待被迎进去的幸福一刻。
三个日本男人在开放式的操作间里愉快地忙碌着,用我们听不懂的日语很有精气神地吆喝着。
和屋里的热闹相比,外面的世界过于安静。大街上行人很少,不时才有一两辆汽车“沉默”地经过,等候的人们偶尔窃窃私语,更多的时候是在安静地低头看手机。
▼
我们很快就排到了队首,但5个挨一起的座位很难凑。
在相连的5个座位中间,还剩最后一个男人,面条早已吃完,他还在慢条斯理地喝一口面汤,呷一口啤酒。
其余的4个座位空了很久,空得我们心里都开始忐忑不安,但排在后面的人没有一点抱怨,真想扒开他们淡定的外表往里看看,有没有不耐。
我们开始嘀咕:“这人真没有眼力见儿。”
小刘说:“在日本,形容这种人叫‘看不见空气’,这样的人少见。”
女儿附耳过来小声说:“好让人讨厌,我以后可不要当‘看不见空气’的人。”
▼
“看不见空气”的男人终于起身走了。
结束等待的感觉真好。
三个操作间里的日本男人又是一通满脸带笑地热情招呼。
我问小刘:“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他们中间换班吗?”
“不换,从上午11点到夜里0点,一直是他们仨。”
“日本人的职业精神是长进骨子里的。”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酱油为汤底的人气单品『黑大酱』拉面,另配了一份煎饺(类似于北方的锅贴)。
趁着拉面还未上桌,小刘抓紧时间给我们科普日本人的用餐习惯。
日本人只有在吃拉面时,才可以发出声音。并且,吸溜声越大,越能说明你对味道的由衷喜爱和赞赏;拿起筷子吃面条前,要先用勺子喝上两口汤,这也是一种礼节。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我是如何卖力地吸溜,用尽了全部肺活量。
对了,如果不是单点茶水,日本的餐馆很少提供热水,一年四季,不论寒暑,往往都是一杯凉水或是冰水。所以,我们也愉快地入乡随俗,就着拉面喝上了冰水。
至于拉面的味道,在我品来:面条的筋道,少见;酱油汤底的香醇,浓郁但并非让人惊艳;口味偏于单一,略咸,远不如川陕地区面条的口味多元,口感层次丰富。
不知道我这样的,算不算是有暴殄天物之嫌?还是说,我的味蕾莫非也长了一颗爱国心,傲娇地只爱四川火锅麻辣小龙虾酸菜鱼担担面螺蛳粉biángbiang面?
不过,怀揣满满的好奇心,第一次,我觉得味道不那么重要。
▼
吃得身上暖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推门出来,排队的人数丝毫不见减少。大概,忙碌到深夜是这家小店的必然。
一家经营十年,不足20平米的小店。
没有一次扩大过经营面积;没有发展过任何一家连锁店;十年间最大的扩张,就是操作间里,最初的两个男人变成了三个男人。
牌匾上的“天然素材 自家制面”犹如一句承诺,没有一次敢于违背;也因此而造就了大阪深夜街头一景——没有一天不排队。
虽然很俗,但我还是要说——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耐得住繁华背后的寂寞,永远不迷失、做自己,才是成就一家“小而美”的王道。
Endless
安利给你——
大阪天神桥筋六丁目商店街附近
『 总大酱 』
文 | 剧不终
图 | 剧不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