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为人父母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们玩耍时,会因为共同喜欢的东西起争执,有时候是一辆小汽车,一个洋娃娃,甚至一块橡皮……,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不得不“买两件”,为了避争执,“维稳”,而争执似乎还是会发生……
“老王,你家孩子跟XX打起来了……”,老王们百米冲刺到现场,息事宁人,高频使用的台词“你们给我撒开,看看你们啊,要学会分享”,在必要时甚至不息采用粗暴的手段,直接把那个引起争议的玩意从孩子的手中夺过来递给另一个孩子,嘴里嚷嚷着“你给我分享!”结果当然很糟糕,换来的通常是孩子的苦恼,然后任自己在哭声中“凌乱”,深刻的感到“人生就像刷牙总有一手悲剧”。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我们会试图说服自己,“我们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长大的”,还记得那些从小就听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孔融让梨”。
但是! 孔融就不委屈吗?一点点都没有么?
我真的很好奇,我甚至会很阴暗的想“戳穿”他。为什么要让梨?是因为爱还是因为父亲的赞许或者还有其他……?
“真相只有一个”,我们无从知道,因为故事就像漂亮的犯罪,不会留下任何有用的细节。
我们只能从孔融的为人来推断。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以下是跟孔融相熟的人对他的的评价:
首先是他的朋友:赞赏居多不一一列举。
其次是他的敌人:曹操说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世人只是知道他的虚名,其实并没有实查,言下之意,他名不副实。
最后是史学研究者:司马光: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偏负面。
路人或者同僚司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於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偏负面。
我们并不是想证明孔融是个伪君子,我们只是想说,孔融也是人!
那孔融让梨是好的行为吗?itdepends 两说。
如果他是因为爱而让,并且让完了不委屈,很幸福,那真的没得说,好样的;但是,如果是因为要博得一句赞许,那是我脑海里本能蹦出两个字“悲哀”……
悲哀的不仅仅是孔融,还有长期忽视“个人需求”的教育……
当时,孔融4岁,4岁是自我意识已经萌醒。如果他真的喜欢梨子的味道,在那一刻他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他的正常的举动应该是什么?这里我想讨论一种可能性:假如,注意仅仅是假如,他内心的需求是那个又大又味美的梨子,而另一个需求是正站在身边的父亲的赞誉,为了博得父亲的赞赏而放弃了心中真正的需求是好的吗?我没有用对或错,而是用好或坏,因为我不想把这个故事放在“道德”的语境里。简单的说,一个4岁的孩子,如果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压抑自己的需求是好的吗?在7个孩子中,他并不是最小的那个,他是第二小的那个。有没有人思考这些细节?
我们只知道结果,但是我们忽视了过程和那些非常必要的细节。孔融让了,在那个时刻他的表情是怎样的?他是不是真的情愿?他有没有因为看到了身旁父亲观察的眼神而临时改变的主意?who cares?这些不需要关心吗?
one more thing
我想应该留下自己的观点:
与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相比,更重要的是清楚的感知“我想要”,并且“我敢要”,一个选择性忽视自己需要的人,不会表达和捍卫自己需求的人,无论自愿还是被迫,是可悲的。
与故事的结局相比,细节和过程同样重要,关注故事的细节和过程,我们才能看到那些似是而非,才会有可能站在人的角度,不去粗暴的judge评论,而是试着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