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法则你肯定听过,但你会用吗?

今天聊聊最经典的方法论之一:20/80法则。

20/80法则又叫二八定律、关键少数法则、不重要的多数法则,主要表达的是数量之间的的倒置关系。

对于20/80法则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关于结果和现象的阐释,包括时间管理问题、重点客户问题、财富分配问题、资源分配问题、核心产品问题、关键人才问题、核心利润问题等等。

例如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客户;社会上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20%的龙头企业占据了行业80%的市场份额。

20/80法则真正的价值应当在于“洞察”,就是在海量的数据或现实中发现关键的要素和关联。利用这些关联关系,优化资源的投入,就能够撬动更大的成果。

看起来道理很简单,但要应用它真的太难了。发现高价值要素要求我们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数据,更要突破思维的局限来重新认识面前的问题。

最关键的信息可能恰恰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有个特别有名的实例: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准备为战机配备保护甲,为了起到最佳保护作用的同时尽量不增加飞机负载,需要找到对飞机起到决定性保护作用的安装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对伤还战机的记录,他们得到了这样一张弹孔分布图。

根据这张弹孔图,加上有经验的飞行员死里逃生的经验,军方决定加固机翼,并邀请数学家来帮助计算最轻便有效的加固方案。

但数学家提出了异议:飞机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引擎上弹孔会很少?因为军方统计的只是返航的飞机。因此真正需要加固的是没有弹孔的引擎位置。 

回到今天的话题,当我们发现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中包含多个要素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判断这些要素的价值高低呢?

想要找到高价值要素,思维的系统性与信息的完整性缺一不可。面对清晰可见的“弹孔”是这样,面对经营管理中的抽象问题更是如此。Una首先送上一条温馨提示:

抛开困扰和焦虑感,聚焦到问题的解决和分解上来。

在分解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被焦虑感所误导,而忽略了问题本身。

比如前面关于飞机保护的问题,即使没有任何飞行经验,我们可能也会做出保护引擎的决定;恰恰由于飞行员有了死里逃生的经历,他们会更加强调在机翼受损的情况下是如何危险,从而引导专家偏离了原有的思维轨道。

同理,处理问题的时候,各项要素让我们焦虑的程度也不等同于它的价值高低。进行理性的梳理之前,不要被焦虑感绑架,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

接下来,从关键度解决度两个方面进行要素的分析。

要素的关键度是指该要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这是在问题阐释层面要回答的问题。

要素的解决度是指该要素可以解决的可能性有多高,这是在问题应对层面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应用20/80法则的落脚点。

回忆一下:我们工作中遇见的那些小插曲,虽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却无法带来价值增长;偶尔出现的一些小麻烦,事情不大但非常繁琐,让人不断陷入困难的游戏之中;有些重大的事件,即便持续投入巨大的精力也很难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像无底洞一样。以上这些显然都不是我们投放资源和精力的最佳领域。

我们可以通过要素间的相互比较排序来实现要素价值的判断。

这里需要注意排列的顺序。首先我们锁定所有要素中最具关键度的五分之一,缩小范围。然后在足够关键的问题中找到能够最大限度被撬动的部分。

话不多说,上实例:

我们在应用的时候一定一定要注意顺序:先横向排列,判定关键度;再上下分层,判断解决度。

20/80法则是如此通用,然而,知道它的人中,只有20%的人能够去反思和探究它的实践意义;而其中,又只有20%的人能够坚持实践,应用它提升自己的效能。恭喜你已经在路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