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段子火了,“小时候你们说我是祖国的花朵,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我是祖国的绿萝!”起因大概是因为前段时间的持续雾霾,北京的中小学率先停课放假,而其他地方却还在为是否应该放假,放假这件事是不是教育局说了算而争执不下。于是本该朝气蓬勃的祖国小花朵,硬生生成为了被迫净化空气的小绿萝。
段子一出,已经不再上学,更没有雾霾假期80、90后网友们感同身受,将自嘲的本领又提升了一个level,纷纷在朋友圈调侃自己如何在雾霾爆表的天气还顽强的出门工作,为净化祖国的空气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都想做祖国的花朵,怎奈一个不小心活成了祖国的绿萝。
如果说已经成年的我们说自己是绿萝是一种无奈的调侃,那对于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肺部相对脆弱的孩子来说,在无所遁形的漫天雾霾之中当一株绿萝,带给他们身体、甚至心理上的伤害,又应该如何去估量?
因为租住的小区算是比较优质的学区,所以几乎每天早上坐电梯,都会遇到许多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
在雾霾爆表的这些日子,就经常能看见这样的画面。
一个小朋友在电梯里一直试图扯下脸上的口罩,但是他的奶奶(或是姥姥)一直耐心的叮嘱他一定不能摘下口罩,因为雾霾的天气,不带口罩,就会像上一次一样一直咳嗽,一直生病。
小男孩听过之后,似乎开始放弃反抗,或许,上次疾病带来的不适,远比现在戴口罩呼吸不顺畅要痛苦的多。所以尽管不情愿的表情还写在脸上,但是也再没有试图摘下口罩。
年前严重的红色预警,单双号限行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问妈妈,为什么我今天不能坐你的车去上学?妈妈说因为雾霾太严重了,车辆限行,今天不能开,开出去了要罚钱。“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开车呢?”“等到能看见蓝天的时候吧。”
电梯很快到了一层,我没能继续听到母女俩后续的谈话,或许小女孩接下来还会问,妈妈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蓝天呢?
是啊,什么时候才能看见蓝天呢?可能她母亲也没办法回答。从去年12月16号到21号,长达5天的霾红色预警以来,中间并没有多少能看见蓝天的日子,圣诞节也是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接下来就是从29号开始的横跨了一个新年,长达212小时的北京史上最长“橙警”。
7号凌晨两点,10086好心的给我发来了短信,说是橙色预警终于解除了。早上拉开窗帘,终于迎来了2017年开年以来的第一缕阳光。
但心情却并未因此更加明媚起来,因为目之所及的远方,其实还是笼罩在一片灰蒙之中。雾霾只是暂时被冷空气吓跑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快它还会卷土重来。
作为80、90后的我们,之前经常被前辈们成为垮掉的一代。而面对如今的00后和10后,我们又应该如何定义,是不是可以称他们为雾霾一代?
他们的出生和成长,伴随的不再是我们儿时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而是站在天安门广场都看不见对面的毛爷爷的漫天灰霾。有细心网友拍摄并整理了北京2016年的天空,可以看到,灰色占据了主导。
记得《三体》第二部中有这样的场景,主人公在休眠了一百多年后醒来时,已经没人在地面上生活,因为地面除了沙暴,肮脏的空气,破败的城市,一无所有。而地下则是人们用高科技模拟出的蓝天白云的景象。不知道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我们会不会也像这样,去地下生存,永远靠万米高空的蓝天投影来怀念地上的美好时光。
我们无法亲眼见证几百年后的场景,但如果放任雾霾肆虐,在可以预见的几年或是十几年之后,这些将成为我们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日常:
“爸爸,你为什么总和我说天是蓝色的呀,我明明从来都只能见到灰色的天。”
“爸爸,你看妈妈昨天给我买的新口罩,是超级英雄的哦,同学们都好羡慕我呢。”
“爸爸,我今天放学走路没看清楚前面的同学,差点被他绊倒了呢。”
“爸爸,学校今天换了新净化器,嗓子顿时舒服多了,特别棒,咱们家要不要换一个一样的?”
“爸爸,老师今天上课给我们播放了苏州的VR视频,苏州园林真的太漂亮了,下堂课老师要带我们我们去厦门啦!”
“爸爸,明天开始雾霾预警,老师让家长调试好远程教育系统,准备在家上课。”
......
我们小的时候,都害怕被叫做温室里的花朵,因为那意味着娇弱,不堪一击,不能承受住外面狂风暴雨的考验。但以后的孩子,没准会因为自己是一朵生长在室内,从未经历室外风雨的温室之花而感到无比自豪。
“你看那个没戴口罩的人,好奇怪呦,像一株绿萝唉。”或许这句话,会成为十年后某个电影的经典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