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手是温暖的

前不久,我的老师、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先生,通过微信与我分享了一件他亲历的事情。2020年10月19日,他应邀为西华大学校庆60周年做演讲。之后,他与诗友前往峨眉山游览,没想到,在“舍身崖”遇到一名准备跳崖自尽的年轻男孩。吴思敬先生与附近游人展开了紧急呼救和劝说。

其中,有一位姑娘,声音特别动人地喊话:

“小伙子,快上来,抓住姐姐的手,姐姐的手是温暖的!”

幸得众人合力相劝,终于挽回一条年轻的生命。男孩获救后,同行的一位曾提出“诗歌疗法”的老师对男孩进行了开导。男孩的心情慢慢平复,开始简单地回答问题。大家才知:他父亲已逝,母亲改嫁,家人相处不睦,身世可怜。

这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篇幅所限,我的简短叙述远远不能展现当时的惊险与感动。

听完故事,我陷入沉思。诗歌在今天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啊?

时不时有人感叹“诗歌已死”。一时间,诗似乎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抛弃了。

但是,诗不仅深蕴着美,还饱含人间的真情与爱。

“姐姐的手是温暖的”,这句话就是直抵人心的诗啊。

年轻的男孩,他那颗跳动着的心,想必在那时也被这样充满诗意与爱的语言温暖了吧。

不禁又想到关于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却拥有丰盈而诗意的一生。是诗,带她走过人生坎坷与无常。

诗歌养性。诗渡人,也渡己。

每一个人都可以诗为篙,做自己的灵魂摆渡人。

PS.题外话: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哲学命题,这后来为无数人津津乐道。

现代社会,一切似乎都变得千变一律,所有的东西都能批量生产,甚至连文学艺术都能批量生产了,网络上有“小说生成器”、“诗歌生成器”。各种写作平台几乎都有“日更”挑战。我对于那些能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每天都坚持写作,并且还能写够3000字的“大神”表示敬佩,但我同时又很怀疑和担忧,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会是高质量的吗?是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吗?

我们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来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

或许,诗歌是一条抵达的路径吧。

只能说“或许”……


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晚报》副刊,2021年1月14日。

作者简介:

艾超南,女,文学硕士,熟知中国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文艺评论编辑。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国艺术报》、《团结报》、《今晚报》、《长江丛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光明网等媒体发表文章近二十篇,参与撰写2016、2017、2018、2019、2020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