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英雄是跟英雄无关的符号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休息成为一场战争,有点讽刺。

抖动的视线,炮火,枪声,灰色尘土和民房,

男孩的眼睛瞪大,不知所措,被真实的残酷惊吓,

带着绝境中求生的本能,

这是人类进化中筛选来的优质基因。

本能的应激反应,不由思维控制,

抢下战友,社群归属感的行为,

同样不由大脑控制。

奇怪的,进化了长长久久,人类引以为豪的思考,

在战争英雄身上通通输给被忽略的本能,

崇拜者追问复杂的思考过程,

有点可笑不是么。

我们赖以寄托情感的伟大行为,

是被赋予的符号,

是用来点燃所有人,除英雄之外的,

符号,

所以,需要说明书般的解读,讲演文式的感染力,

把符号画成图腾,供人参拜。

本能的反应,被剥离主体,

它不属于施用者,为受用者而生。

英雄们啊,不要在意,

英雄二字不属于你,

你的本能反应也不属于你,

它们,全部属于除你们外的所有人,

要学会接受,

你最悲惨的一天,就是他们最爱你的那一天。

人们爱你们,你已不是你,而是图腾,

聚光灯下,彩色烟花中,有力的音乐节奏,

人们欢呼,鼓掌,不断重复那个符号,

也就是你自认为最悲惨的一天。

人们热血沸腾,你双眼含泪,

他们拜倒在图腾下,

你恐惧在那双被你杀死的空洞双眼中,

欢呼,恐惧,欢呼,愤怒,

暂时离开战场,

却落入一场更难忍的自我复杂情感抗争战。

人类的高级或许可以体现在,

脑力和情感战,永远比本能战更艰难。

人作为群居动物,永远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为国家活,为家人活,为逼不得已的符号活,

或自愿,或被迫,或自己逼迫自己,

有点儿难是不是。

电影作为一个讲故事的艺术门类,

技术的发展固然重要,

但故事本身永远不可替代。

在李安的作品里总能看到"爱他",

"他"是世间万物,广博宽阔的胸怀,

客观呈现不同的立场,难得的智慧视野,

他对每个立场的包容态度,是让人向往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不是一部符合爆米花心态的快餐电影,

正是这样,才可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