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在民国时期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写了《文心》一书,他俩用三十二个故事,讲解了关于怎样作文的绝大部分知识,寓教于乐,多年来受到无尽读者的赞誉。
由老师推荐,我有幸了解到这本书,且正在阅读(已阅三分之二),受益匪浅。今天刚好读到了怎样作诗的部分。
《文心》重点强调了“诗的意境”。书中借王先生的话告知我们:
“他说诗是最精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印象。普通散文没有那么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诗篇来得多;又并不纯取印象,所以‘诗的意境’比较差一点。这就是诗和散文最粗略的分别。”
“他说你们不要把新体诗看得太容易了。他说随便把几句话分行写在纸上,如果没有‘诗的意境’,那是算不得诗的。他说‘诗的意境’的得到并不在提起笔来就写,而在乎多体验,多思想。”
书中还引用了两首作者认为写得好的诗《到家了》和《水手》:
到家了
卖硬面饽饽的,
在深夜尖风底下,
这样慢慢地吆唤着。
我一听到,知道“到家了”!
——俞平伯
水手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儿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刘延陵
读过《到家了》,你“仿佛看见了寒风凛冽、叫卖凄厉的北平的夜景”这一诗的意境。作者借一女学生口吻评价《水手》“这一首诗印象极鲜明生动”。“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那人儿正架竹子,晒她的青布衣裳。”借女学生父亲的话评论此句“这倒是很有神韵的句子。念起来也顺口。”
诗除了有意境,还要讲究音节,“作新体诗的人虽不主张一定要押韵,但自然音节还是要讲究的。”“必须洗炼得十分精粹了的,音节又谐和,又自然,才配收容到新体诗里去。”
明白了作诗的方法,又鉴赏了诗歌,我灵光一现,何不把前一阵写的那首诗再改写一下,来个学以致用呢?前面的是原来写的,标题是《把我的渴望埋藏》,后面的是改写的,标题是《渴望》。
把我的渴望埋藏
今天
我将我的渴望
埋藏在
时间的胶囊里
等待着打开的那一天
我默默地努力
不问收获
只管耕耘
做
观察
纠正
不带任何情绪
不评判自己好坏
思虑太多
必定让我很累
我把它交给时间
它可以证明一切
也可以检验一切
三年后
啊
一个全新的我!
渴望
窗外天还没亮
星星已躲藏
那人儿端坐桌旁
咔嚓咔嚓
打字声里
透着渴望
未来的日子
以文字作食粮
哪天
印着她名字的书充满大街小巷
读者朋友,请看看后面这首《渴望》比前面那首《把我的渴望埋藏》是不是好一些了?是不是有意境了?音节怎么样?语言是否精粹?
「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