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我看过很多电影,有许多电影的剧情是这样的,主人公经历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不完美的,别人就问他,“那为什么你还要像傻 X一样地这么努力、坚持呢?”主人公这样回答:“god damn it!我TM只有这一次机会,这一次经历,我不想搞砸了。就算输,我也要输得漂亮 ”。傻 X主人公很让人不解。
有些书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具体地说是书里面的思想。而我想说的是,尼采的思想。
周国平曾经写过尼采,可以看出他对尼采是非常崇拜非常为其鸣不平的。这个对人生充满了热情与矛盾的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一生都在怀疑,一生都在创造。我无法想象,在当时那个环境,如果不是受了神谕的指示,谁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去质疑,去推翻一切已有的意识形态。而且不是一时,是一辈子。这样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悲剧的。
不,不该用悲剧来形容,是悲壮。
他努力去探寻生命的一切可能性,努力去赋予生命以价值,如此的热烈如此的疯狂,最后终于如一朵开得极度炫丽的花不免要过早地凋零。不过就算最后的命运走向了悲剧令人无限惋惜但我想他自己也应该不会感到多少遗憾了,毕竟,他曾那么辉煌地活过,用他最炽热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爱划出最闪亮的一瞬也足以青史留名了。而那些活地长久却终生躲在角落里畏畏缩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却只有继续在角落里仰望他的伟大。
哲学家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这句话说的就是尼采。某种意义上讲,天才与疯子中间可以画个等号。尼采,是一个谜一样的疯子。他先是疯狂地迷恋推崇先前认同的人或思想,最后又义无反顾地跟他们决裂。甚至包括他之前的自己。
他之前信奉耶稣,后来他又把上帝杀死了,重新估算上帝赋予过的一切的价值;他之前疯狂迷恋叔本华,视他为偶像,偶像说,算了吧,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允许我断章取义下)。然后,偶像的黄昏到了,就此与他决裂,便开始了赋予人生以价值以意义;他看到世间衰败颓废的种种,感叹人的退化,于是便开始寻找超人。一生,都在不断地怀疑,寻找,推翻,再寻找......就是不停下奋发的脚步。世人站在一旁冷笑这个痴癫的疯子,又感到大惑不解:这样活着不好吗,何必吃饱了没事搞得自己那么痛苦?一切不都挺好吗,为什么要这么费劲,为什么要改变这一切?面对世人的嘲讽,他横眉冷对。多少人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给他安排的不满意的一切,带着镣铐苟且着,步履蹒跚。而他,则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跳着舞前进。他认为人,生命是“必须不断超越自我的东西”,是不断向上的。人生本无意义,但正因如此,人生才需要创造,去奋发地超越自己赋予人生以意义。他知道并且坚信,谁终将声震人间,必将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将长久如云漂泊。他对人充满了绝望又抱有绝大的希望,世人的不理解只是暂时的,他知道,他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人,活在这里,活在那里,都会遭受极大的压力,社会会不断催促你和别人一样,催促你变成伪君子,口是心非。这样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自我。真实需要多大的勇气,自我又是多么地难以做到。人人都有一个自我,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为自己“真实的自我”活着,而是为他们周围人们头脑中形成并传达给他们的自我幻象活着。尼采清楚地洞察着周围的一切,他清楚自己的自我,他要活出自我。即使面临生活的各种压力,面对人生,他要为自己负起责任,要充当自己人生的掌舵手,他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存等同于一个偶然。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仅有一次,对待它我们应该勇于去冒险,敢作敢当,反正我们都会失去它,为什么要执着于这一块土地,这一种职业,为什么要顺从邻人的意见呢?!”如此的真诚,如此的让人热血沸腾又热泪盈眶!这就是尼采。
回到文章的第一段。这样作为比喻虽然不恰当,但尼采无疑是这样的主人公。如果要问我他给我什么启示,有一点就是——
活出自己,不要让你的存在等同于一个偶然。
读“尼采”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