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家庭是由一个看涨房价的美女老婆、
一个看跌房价的郁闷老公组成的。
“
郭海藻不稀缺,宋思明稀缺。
社会底层不稀缺,金字塔中上层的稀缺。
租房客不稀缺,好位置楼盘稀缺。
做小本生意的不稀缺,好位置商铺稀缺。
电脑电视不稀缺,和田玉翡翠稀缺。
儿童和人民教师不稀缺,重点学校稀缺。
没有医保的病人不稀缺,好医院稀缺。
人民币最不稀缺,好的投资品种稀缺。
”
Part.1
新世纪初的时候,我们听到的都是媒体鼓吹的张扬个性、小资、新新人类、哈X一族。2020年此时此刻,时过境迁,回头看看还留下些什么?
反而是家庭观念强的传统人类收获最多。
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因为投资升值,大部分反而是因为家庭中的女性坚持自己主张,传统的家庭思想观念,想法朴实简单--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
没有想着去炒房发家致富,就是想先买个小房子,过小夫妻二人世界,其乐融融,随着收入的提高,积蓄的增多,再购置改善性大户型住房。
女性在买房置业方面比男性有见识。
随着房价的一涨再涨,无意当中,由一个普通家庭进入1000万资产的富裕家庭。
回头再看看租房不如买房的新新人类,一下转变为愤青、傻空、红眼病,什么情调、小资全都不见了踪影。
自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看跌的男经常自我安慰:
" 我只买得起4000元内100平的房子!哪怕住小点,住旧点…我也不愿意背着几十年的债度过我最美好的青年和中年时代、我更不愿意每天睁开眼就开始为了还房贷而奋斗。我不想短短的一辈子只是为了一堆只有七十年产权的砖瓦而奋斗。我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只想和老婆有一个快乐安逸的小家…但是“家”这个商品已经成了现在对我来说最昂贵的奢侈品。哈哈!"
这几句意淫的套话颇为受用,支撑着看跌的人们走到了现在.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土地的革命,而不是工业革命?这才是根本问题。
只有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有一句话叫做怎么样付出就会怎么样的收获,看到许多人买房时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间获利不少,另一些人坐不住了,心态变得鸡冻了,但是,当初人家咬牙买房的时候,另一些人还在追求所谓的生活品质。
真的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其实,对现在80后90后而言,最恐怖的绝不是房价,而是养老。
这也不是计生的问题,一个社会的生活资源是有限的,老龄化早晚会到来,为了改变老龄化呼吁多生育,那是饮鸩止渴。
等多生出来这部分老了,再这么循环?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福利社会如英国是50多岁的人最幸福,有稳定养老金,二三十岁最痛苦,看不到未来依靠。
家底不厚的像希腊,透支做社会福利,后果还不如不做。
我们则是取不足以奉有余,竭全民之力供特权阶层挥霍,没有哪个年龄段享受过全民福利,还得共同面对养老难题。
SO,房子,真不算此生最纠结的事。
所以,房价的事,争论来争论去,没什么意义。无所谓唱多还是唱空,都没有意义,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话题而已。
房价涨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是谁唱什么就能改变的。
Part.2
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纠结摆在面前,
假设美女的老爸和美女的老公同时掉到河里。
美女会选择先救谁?
早在春秋时期,一个叫做雍姬的美女做了一个有趣的选择。
郑国有个叫公子突的帅哥(大家通过他的名字可以知道,他是郑国国君的儿子,但不是嫡长子),因为一场政治斗,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公子突变成了郑伯(周天子尚在时,郑国的国君只是伯爵,所以叫郑伯,地位比齐国、鲁国等诸侯要低,齐国、鲁国的诸侯都是侯爵),也就是史上的郑历公。
新一代郑伯是一代名将,但政治能力一般,国家被一个叫祭仲的大臣控制着。
有一天,新郑伯在花园里散步,祭仲的女婿雍纠跑了过来。
雍纠说:“大王是不是忧虑祭仲把持朝政。臣愿意给大王分忧”
郑伯说:“他不是你的岳父吗?”
雍纠说:臣坚定的支持大王。等祭仲出城祭祀的时候,我用毒酒毒死他。”
雍纠向郑伯表了忠心,回头把这件事还告诉了自己的老婆雍姬。
雍姬正是祭仲的女儿。
很不理解这个雍纠为什么这么缺心眼。
雍姬听到了这个消息,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抉择:到底老爸重要还是老公重要?
美丽的雍姬很迷茫,就去问自己的母亲。
雍姬的母亲是个牛人,对女儿说(左传原文):“人尽夫也,父一而已”
这是一句令人笑喷的千古名句,大意是:所有男人的都可以拿来做老公,但老爸只有一个。
美丽的雍姬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把老公的阴谋告诉了老爸。
第二天早上雍姬老公的尸体漂浮在另一个大臣周氏家的池塘里。
郑伯亲自到周氏家看了一眼雍纠的尸体,驾着马车,一直跑路了,由郑伯又做回了他的公子突。国君的位子算个屁,别说郑国国君是个伯爵,就是公爵也不做了,还是保命是第一位的。
美丽的雍姬轻松的做出了她的选择,以老公的生命为代价。
那个时代,是权术家、阴谋家、政治家、军事家的舞台。“春秋”和“左传”皆出自鲁国人的手笔。在史书中相当艰涩难懂。但是如果能够读懂了春秋,你会为古人的智慧而惊叹,即使现在,也根本无法超越。
我们常在三国演义里看到关公总是在读春秋,如果关公真的读懂了春秋,一定不会走麦城。
从雍姬的利益出发她没有做错。
如果她向着老爸,就算前夫死了,老爸也可以再给她找个好老公,日子还是很好过。
但是如果她向着前夫整倒了老爸,恐怕娘家一倒她也没有好日子过了,很难想象她死鬼前夫和国君会放过政敌的女儿,到时候恐怕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对普通人来说,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态,多掌握几门技能最实在,走遍天下都不怕;想想我们的父辈祖辈,上世纪那么多苦难他们都走过来了,并且把我们抚养大;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无病呻吟了,纠结一些一时的得失。
毕竟我们的起点比他们当初好多了,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普通人就不要整天担忧战争,经济崩溃什么的了,痴望房价暴跌抄底之类的,都被你掐指算计清楚了,其他人都是傻瓜?
巴菲特说:几个人在一桌打牌,如果你看不出谁是傻瓜,那傻瓜一定是你自己。
你细细品一品。
丰子恺说的人生3层楼,
物质,精神,宗教
我们往往都陷在第一层都不可自拔...
Part.3
黎民百姓始终是躲不开房子的各种羁绊,从毕业求职,到求偶征婚,再到孩子教育,甚至离婚撕逼、退休养老,每一个环节都和房子牢牢绑在一起。
未来人口会进一步向已经成型的城市群流入,尤其是北上广深构筑的特大城市群。所以,业内常说一句话:农村和小城镇没有房地产。
未来这些城市因为人口聚集和经济持续发展,住房需求必定会节节高。
生产和需求互为因果,人有了钱就想改善生活,就想住大房子,这是人性。
房价的本质是对人口流向和商业机会做出的评分。
道理很简单,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要找工作赚钱,然后安家立业的。
能吸引年轻人的城市才有未来,只有产业和工资有优势的城市,才能不断吸引年轻人。
只有年轻人和高收入人才不断流入和聚集,需求越来越多,自然就会不断推高这个城市的房价。
只不过,很悲催的是,随着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并不是每个人都买的起心目中的房子。
在买不起房子的人里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真买不起,去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多挣钱,这种人心里倒也没啥纠结的。
另一种是勉强买的起,但又不甘心被一套房子压弯了全家老小的脊梁,这个时候心里忍不住就会问:一辈子租房行吗?
现在大城市的房租通常是房价的1.5-2.5%,二三线城市的房租通常是房价的2.5-3%,无论如何都跑不赢理财产品。我如果有100万现金,买个理财一年7%,收益可以租400万的房子。
但这样看问题是静态的,未来房租持续上涨怎么办?更让人害怕的是,房租涨的比工资快怎么办?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租房导致的生活质量问题,经常有人拿极品房东的例子来说明租房很不靠谱。
我个人的经验是,在 2020 年的一线城市,如果你月租4000以下,然后还为了200-300的租金和房东斤斤计较,那生活质量是不太好,而且那个价位的房子很容易遇到极品房东。
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买房,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留在大城市。
人生苦短,在短短的有生之年,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自己买的房子住起来跟租房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因人的性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