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敬畏这一方土地
——《三亚河人文地理纪略》自序
“三亚河人文地理科考”从立项到转化为著作,历时近两年半。原本不想对该书做任何点缀,包括序言和书名题字,就当是一个小户门院,听任大门敞开,让人们能直接进入,看院内布局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实在。但是,省文体厅指定三亚市史志办审核时,史志办王莹女士建议还是有个“序”或者“前言”合适,就当是一个导读。有感于王女士的很多建设性建议和严谨的校对,正好这阵个人也有话要说,那就来个自序吧。相当于在小户庭院的门口安置一面照壁,上面也不标注什么“礼义廉耻”,直接说明该书由来,添上个人感慨,自成文章,补一个阙,但愿读者别嫌突兀或聒噪。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相当于三亚河流域的概述;第二章梳理三亚河流域的地理脉络;第三章是对三亚河流域展开的人文追溯;第四章为我们在各村(社区)中展开的田野调查实录,众多风土人情、地方历史、民间传说等等,均呈自然状态融入其中;第五章为个人对三亚河人文开发的部分提议。以上是该科考承诺完成的内容,由此构成了科考报告的全部,也构成专著的整体框架。
两年半时间,我们跑遍了与三亚河流域相关联的乡村与社区,搜集和挖掘潜藏于民间的文化存留,不时转化为小文章刊载于各级报刊。对于地方这些潜在资源,我们尽可能深入地展开工作。囿于财力和时间,我们的工作仍旧停留在浅层面,但毕竟是系统性的。针对三亚的母亲河,这工作多少具备开拓性,至少给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启示。毕竟我们是在做一项针对传统文化的工作,无论文化发展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它还得根植于传统;很多朋友对这项工作给予了肯定,毕竟这样的工作必须有人去做。任何镶金嵌玉的文化类别,脱离了传统就什么也不值,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心存敬畏。但是传统文化往往会被地方忽略,历史上为了求新求异,甚至有意识地割裂传统,最终无可挽回地出现很多文化断层。所以本人在不同场合呼吁对传统的关注,也引起很大共鸣,但往往被相关部门忽略。
人地对应的关系,正是文化在每一方土地上生成的缘由,人文与地理就是一种依存关系。所以我们也必须敬畏每一片土地,敬畏土地上生存的人们。有了一代代人的生活,才有了风俗和文化,并且在相应土地上传承和发展。一方土地一方人,受土地条件的限制,地方民俗或地方性格往往有这方面那方面的不足,但是我们绝不能心生轻慢,而是通过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得到互动提升。任何形式的文化倨傲,都是心理偏狭的表现;过份了,就是浅薄!
我在这里也不是宣示什么,毕竟扎根三亚有十五六年了,人生最壮丽的光景就消耗在这里。我自信无愧于这块土地,一直冷静地观察这一方山水,思考在它浮华表层下潜藏的一些坚实和永恒。我也留意过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群体争吵和对立,其中不乏精英,存在明显的地方狭隘心理。其实,建设海南不分先后,只要对这块土地心存赤诚。在此安家,也只是个先后顺序而已!类似我这种落籍海南二十余年最终无立锥之地者只是少数;但是不能忽略这少数,再跃上一个层面就成了多数。很多人在这里辛苦打拼,起早贪黑,不可谓不勤奋,不可谓不聪明,却因为在户籍或体制方面的劣势,最终只能游离边缘。但他们依旧坚实地打拼,虽然最终归宿可能还是回到故乡,也会坦然面对异乡生活。类似本人,很多时候自以为中产了,却同样走不出这归途,这也许是很多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吧!而三亚这座城市明显存在着趋富心理,虽然自身并不阔绰,却对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门坎垒得越来越高,以致大批甘心从事服务行当的人群都在逃离。一切,将构成一个地方新的人文景象……扯得远了!山河永在,思想长存,你我其实就是这一方亘古绵横的土地上的匆匆过客,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过分地标签,肯定会限制一方土地的灵性。
本人有幸接受三亚一系列社会调查,直面很多群体的生存状态,还有他们感人的生活方式,由此追溯一些公序良俗的由来,以及各个群体披荆斩棘的迁徙和筚路蓝缕的创业历史。在这过程中,我也结交了一个个实在的朋友,尤其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他们都对我毫无理由地信赖。我也看到了各级政府对人们生存状况改造的努力,看到很多官员为地方所做出的贡献,当然也会看到一些偏差……我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愿这些声音能得到借鉴。因为我们不光用眼睛,更多用头脑,至少我也是一个思想者!
至今,我还依存在这一方土地上,守护着个人精神领地上的价值和尊严。也因为我的眷顾,这土地上有一些沉睡在民间有价值的东西被激活,不然有可能一直沉睡。这不是在自我表现,而是在倡议,多关注我们生存的土地,以及土地上不可多得的传统。面对三亚的母亲河流淌过的这一方土地,不溯来由,无问西东,你我必须毫无理由地心存敬畏!
2018年9月16日
附:拙作《三亚河人文地理纪略》已由南海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定价36元/本;广大读者朋友若对三亚河流域的一切文化蕴藉感兴趣,可购买阅读,大家互动交流。若需购买请转微信,异地朋友注明地址,包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