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年轻的妈妈给两岁多的小孩子拍照,小孩顾着自己玩不配合,妈妈的声音高忍不住高了几度:你能不能不要乱动,我快被你气死了。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推了一把妈妈:嗨,你不要折腾孩子了。妈妈立马回应:你推我干嘛?……(后续发展不可描述)……
生活中每天都会上演类似的情景,你我都在经历,现在跳出来看,你隐约觉得不对,却也说不清楚问题是什么。那么就来“马宁父母课堂”学习一下吧,该丛书也就很薄的两本,包括《接纳的艺术-戒掉爱中的伤害》和《引导的艺术-在爱中建立规则》。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小孩的父母,但我们往往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丛书通过举例分析讲原理,层层推进讲方法,教读者戒掉爱中的伤害,用爱去陪伴孩子的心,用爱去引导孩子的行。
首先说说我们大人身上常见的问题吧。
1.你是不是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2.你是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当做“孩子应该的”或“孩子需要的”?
就如开头的场景,你的行为传递出来的就是:你以为两岁小孩的认知能懂得摆拍,你期望孩子听话而且她应该听话。是不是有点荒谬?你可能会说当时你急了!
好吧,你急了!但这是孩子的问题吗?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父母要懂得关注彼此的心理需求。情绪是心理需求的表现,关注心理需求先从关注情绪开始,围绕情绪做工作,而不是“就事论事”。
一件事发生了,谁有不良情绪了,谁就进入了问题区,谁就得为自己精神疆界内的问题负责,他人只是协助角色。
因此常见的4种区域就有:1.孩子遇到了困难(孩子在问题区);2.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不满(父母在问题区);3.孩子和父母的需求发生了直接冲突(孩子和父母都在问题区);4.双方相安无事,关系愉悦(孩子和父母都在舒适区)。
生活中经常会有父母看不惯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而干涉批评,而孩子却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现在我们要明白是我们自己在问题区,是我们搞错了方向。
上文说到他人只是协助角色,怎么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我们教养她们的目标是她们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能独立谋生。所以我们只能是协助,而不是放任、强制或替代。
那么如何协助呢?作者针对4种区域划分进行了阐述。
一.孩子在问题区域
协助思路:第一步是陪伴式聆听认同和舒缓孩子的情绪,并找到情绪背后的问题根源。第二步是主动式聆听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第三步是引导式聆听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陪伴式聆听包括两方面:1.重复和确认对方困扰的事件。2.解读这个事件中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主动式聆听主要针对一些不愿开口说出自己需要的孩子,主要包括四方面:1.主动邀请孩子进行谈话。2.解读孩子的双重信息。3.运用同理心并确认问题。4.确认孩子解决问题的意向。
引导式聆听用来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负责的动力,包括两方面:1.引导孩子提出解决目标。2.引导孩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计划。
下面是一个综合运用的例子:
二.父母和孩子都在舒适区域
当彼此处在舒适区时,应该看到孩子成长的部分,通过推进式表述技巧,在孩子开心的时候一起分享她的喜悦,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赞美和感谢,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好的行为才会持续发生!
推进式表述技巧包括三项内容:1.说出孩子具体真实的行为。2.表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孩子。3.如果是感谢,要说出对方行为对自己的真实影响。
推进式表述和表扬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平常表扬孩子,喜欢用真是个“乖孩子”、“好可爱”、“有进步”等词,推进式表述技巧中避免使用“好”、“坏”这种简单抽象的词语评价孩子,而是把孩子具体的行为以及父母的感受表达出来。
推进式表述是分享喜悦,充满尊重和平等,而表扬更多是监督和评判孩子行为的好坏、对错,有“权威审判”的意味。
“好孩子”的评价,等于给孩子贴上“角色标签”,如果孩子习惯了这样的评价,就会依赖于在外标准,等到别人说好才会行动,心里没有一杆秤。而推进式表述技巧则清晰的告诉了孩子怎样做才是父母需要的,接受的同时让孩子有成就感。
三.父母在问题区域
有时候孩子行为不当,引起父母不满,或者父母本身情绪就不佳,往往会使用不恰当的批评方式,使沟通难以继续。常见的有:
1.夸大式指责:“你总是这样!”2.贴标签:“你根本不知道体谅父母!”3.说反话:“吃完饭也不知道收拾桌子!”4.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都快把我逼疯了!”5.简单给方法:“就按我说的来!”
这些话是不是很常见?当它们出现在成人世界里都难免引发争执!试想让孩子如何面对,只能承受委屈,或者逐渐叛逆。
与其这样不如用直述式表述向孩子表达不满和批评。分三步:1.客观行为描述。2.这个行为的具体而真实的影响。3.自己因为这个影响而产生的感受。
举例:刚才你打电话给我在电话里大喊大叫,我在上班,旁边的客户听得清清楚楚,这让我非常尴尬。
这样表述的好处是:不评判孩子行为只描述客观事实,避免下定义贴标签;表达出父母的感受,相当于用“我不舒服”代替了“你不对”,孩子更容易接受并学会体谅。
其实这和上文中的推进式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表述的感受是正面的,那相当于就是鼓励。
用直述式表述表达完不满,下一步就可以用建议式表述,让孩子清晰的了解父母希望的方向。常用词语有:“我希望”、“我需要”、“我的意见是”,替换以往我们常说的:“你必须”、“我要求”。这样的表述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会让他更有成就感,更愿意跟你一起做事情。
还有很多时候,父母自我感觉人生经验丰富,忍不住对孩子指手画脚,以为你好的名义,几乎以命令(至少不是商量)的口气教孩子怎么做,而且父母往往自认为我既然是为你好你就应该理所当然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欠妥当的,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去看待,相当于变相包办,会让孩子失去尝试自我选择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使用分享式表述:只分享经验,不做决定,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常用的语句有:“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不过最后还是要你自己来决定。”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如果你来做,可以借鉴哪个部分?”
“如果是我可能会……但是不知道你感觉怎么样?”
当父母表达“这是我的想法,供你参考”,而不是说“你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做事”,孩子就没有被控制的感觉,感觉到被人尊重,会更愿意考虑父母的意见。而且当孩子有了选择的权利,他就必然会对选择负责任。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改变,只是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让他改变,当他能了解原因及真实影响时,改变的动力就增大了。
以上三个表述技巧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去掉“你”而改用“我”作为表述的主体。三种聆听技巧是为了说明“无论发生了什么,我都理解和接受你的感受”,三种表述方式就是为了说明“我理解你的想法,同时我拥有另外一种意见,不是你错了,而是我和你意见有所不同”
技巧性的东西,虽然写的已经很明白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依然难度很大,因为父母在问题区域,对情绪的掌控很难。所以我们还需要内化一个可以受用一生的情绪管理概念:延迟满足。所谓延迟就是暂时压制,当时间场合不合适或者事情未搞清楚之前,父母的情绪一定要延迟表述;所谓满足是指情绪一定要表达,不能压制,当自己的情绪舒缓后要去和对方主动沟通,争取下一次不再出现类似情况。情绪一上来,如果不能马上解决问题,就会大发脾气,这是孩子式的心理反应。我们允许愤怒情绪的产生,但不允许破坏性行为的产生。从情绪到行动要有一个停顿和选择的机制。延迟满足在各类成功学情商学的书籍中非常多见,父母如果学会了,孩子在潜移默化下必然也会。
四.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域
我理解当父母和孩子都处在问题区时,基本可以分两类情况。
一是因为情绪对抗而争吵。那就试试前文讲述的技巧。
二是围绕解决办法而争吵,没有真正找到彼此内心真正的需要。比如孩子留了一个杀马特的发型,父亲的解决办法一般都是让其剪掉,如果能搞清楚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为了引起关注,那么是不是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引导呢?
文章读到这里,如果你是一字不差的阅读,估计已经超过一个番茄钟的时间了,是不是感觉注意力开始涣散了……好吧,上干货,丛书后面还有许多精彩的论述,现摘录一些重要的概念如下。
强制并不是不允许孩子做什么,强制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原则和底线。
最好的处罚就是承担行为的后果。想让孩子承担责任的时候,必须给孩子一定的权利,权力和责任永远是一体两面的。很多不善于控制情绪的父母,往往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的后果就是父母生气,这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讨好父母身上,而不是事情本身。
不管是强制还是处罚,孩子们都需要陪伴,绝对不可以拿亲子关系和爱来做处罚,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是不可以单独受罚的。
补偿的目的是修复和加强关系,但是补偿不等于交换,也不等于讨好,是父母任何时间都坚持原则,只主动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五.后记
读亲子教育类的书真的很有意思,受到的启发是全方面的。想要孩子发展的好,父母首先要自我学习,当父母对世界的眼光更具有兼容性,就会看到更多的可能,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另外父母还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达成统一或相近的价值观。给你一块手表,你能知道准确的时间,给你两块手表,你可能就蒙了。孩子也一样,不要让他同时面对两块手表。
说来也巧,今天是毛豆妈妈三十岁生日,在此祝毛豆妈妈生日快乐!我不是那种浪漫的人,不擅长制造惊喜,只会努力在下半辈子做一个负责有爱的男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17年5月28日,农历丁酉鸡年五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