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是衷曲无闻写的《我一直一个人,走在黑暗中》,感触颇深,这种经历感同身受,就想到了“你那么害怕孤独,又为什么也害怕打扰呢?”
01
孤独成了常态,手机成了唯一的依赖,偶尔自娱自乐、也偶尔黯然神伤。原以为这两难的情绪只是一时的,越长大越发现,其实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越来越多的情绪波动和无法表达的感悟就这样如影相随,悄悄的藏在心底,等着灰尘掩埋它。
独自在外地的L小姐刚毕业半年,曾经总是喜欢找我聊天,后来很少聊天、也很少打电话了,时间久了偶尔看到贴在墙壁上的照片才想起,原来好久没有跟L小姐联系了,她还好吗?
电话拨出去,立马就听到那边的声音,“怎么想着跟我打电话啦?亲爱的,你怎么了?”那边传来慌忙急促的声音,原本这通电话是亲切的关怀和慰问,拨出去接通那一刻,却成了惊扰。
“嗯,没事啊,好久没有联系了,还以为你出什么事了呢。”安静的说着,还是和曾经一样的熟悉。
02
那天和L小姐说了很多话,L小姐不再频繁发朋友圈,也不再参与熟人热闹的圈子,她一个人静静的呆在外面,很忙、很孤独,却也还害怕喧嚣。
L小姐说半年来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每天都会被上司训,每天都要加班很晚很晚,下班已经深夜,一个人走在漫长漆黑的街道,除了路灯就是奔驰而过的车,那一刻L小姐害怕极了,她很想拨通我们的电话,一路走着跟我们说着,说她今天被上司骂的有多惨,加班有多晚,一个人有多孤独。
我说,你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啊,好朋友就是这样吧,无处不在。L小姐说那时已经很晚了,想必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吧,我们再也回不去曾经学生时代了,那时大家有一样的功课,大家有一样的旅行计划。当生活一旦发生了改变,都在往前走,却有着各自的方向。最后在漫长的漆黑夜里,一个人的街道,那么害怕的L小姐最终选择了一个人塞上耳机,慢慢走回家,后来也就不再害怕了。
03
听到这里,转念一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人无论捅出怎么样的烂摊子,没有选择怨天尤人,也没有真的找最好的朋友去絮絮叨叨,拿起电话那一刻,生怕自己想要的安慰成了对方的惊吓,只好起身一点点收拾自己糟糕的一切,那一刻,真的是唯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帮手。
衷曲无闻那篇文章写道,他说他想撒娇了,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没有给家里人打电话寻求慰藉,也没有跟任何一个可以联系上的朋友唠嗑。而他仅仅做的,就是放下手机,拿起书,敲键盘,把这些孤独寄托于文字,而不是去打扰所有能打扰的人,因为随着自己慢慢长大,他发现一旦有心事想找人聊聊时,拿起手机却发觉打给谁都是一种叨扰,最后还是一个人慢慢消化一切。
04
你那么害怕孤独,又为什么也害怕打扰呢?
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我想当真的害怕孤独,也害怕打扰时,其实那一刻就已经明白了,自己也可以的,这是你最熟悉过的一个行动,只不过后来变成了习惯,害怕孤独,却也习惯了孤独。
后来也就发现,不打扰和习惯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终于可以在心情不好时咽下一大通的话,继续擦干眼泪努力笑着。我并不认为这些是不好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多少顺心的事情,在不向自己情绪妥协的那一刻,后来你就会越来越坚强,云淡风轻成了最气质的妆容。
05
曾经一有烦恼,就会忍不住的在朋友聊天框不停的敲出我的情绪,其中有一个朋友,她说每次给她发这些时,其实她都不会轻易打断我,只是任凭一条条的消息发送。三两分钟后,长舒一口气,她回了声,“亲爱的,好点了吧。”我回了个大大的笑脸。
后来,也和L小姐一样的感悟,想打扰却害怕打扰,开始封闭个人空间,关了空间、不再发朋友圈、,认为那些似乎很矫情,因为悲伤不必弄得人尽皆知啊。但是其实还是想说,不打扰并不是因为不在意朋友了,只是偏离越来越远的朋友轨迹,似乎默契的不打扰才是最好的陪伴吧,未来的某一天突然遇见,还是和曾经那么熟悉。
06
东野圭吾也曾经说过,“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并确信那些都是自己留下的印记,这才叫活着。”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那些曾经,你一个人悄悄地走了那么久,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如影相随的只有一条拉长的影子,还有这冬日张嘴呼出的白雾。
要习惯害怕孤独也害怕打扰的生活,大家跟你都一样,久违重逢的一通电话最初成了惊扰,也会在通话后成了温馨的慰藉。
你那么害怕孤独,却又为什么也害怕打扰呢?此时的你,是不是也是感同身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