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几种对话进行不下去的情况。
与权威者对话
当对话的一方为权威者的时候,对话很容易变成权威者讲,另一方听。权威者讲着讲着,没有反馈,也就无法继续讲下去了。
有关权威,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形成、管治、支配均建构于某种特定的权威之上。适当的权威能够消除混乱、带来秩序;而没有权威的组织将无法实现其组织目标。他提出了三种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分别为传统权威、魅力权威、以及理性法定权威。
- 传统权威(英语:traditional authority):这是一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或习俗的权利领导形式,领导者有一个传统的和合法的权利行使权力。更重要的是,传统权威是封建、世袭制度的基础,如部落和君主制。这种权力不利于社会变革,往往是非理性的和不一致的。
- 魅力权威(英语:charismatic authority):当一个领导者的使命和愿景能够激励他人,从而形成其权力基础,产生魅力权威。对魅力领袖的忠实服从以及其合法性往往都是基于信念。他们或会被灌输神或超自然的力量,如宗教先知、战争英雄或革命领袖。
- 理性法定权威(英语:rational-legal authority):这是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基础行使权威。服从并不是因为信仰或崇拜,而是因为规则给予领导者的权力。因此,理性法定权力的运用能够形成一个客观、具体和组织结构,并且是科层制(官僚制)的基础。
比如我们经常看电视新闻,有关政府领导去地方视察民情:
领导:“你们现在吃的好不好?”
民众:“好着呢”
领导:“有没有什么困难?”
民众:“没有”
领导:“对我们政府的工作有没有意见和建议?”
民众:“没有”
还有就是有些父母和孩子对话,也有类似的情况,因为长期的不信任使孩子总结出了一套应对说辞。
妈妈:“儿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儿子:“好着呢”
妈妈:“有没有调皮捣蛋?”
儿子:“没有呀?”(注意,这个地方是个问号,试探性的回答)
妈妈:“都学了什么内容?有没有不会的?”
儿子:“和昨天差不多,都会。”
与专业人士对话
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话,很容易陷入答非所问、各说各话的境地,使得对话无法进行下去。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是知识诅咒问题。
知识诅咒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假设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Robin Hogarth首先提出该名词。知识的诅咒也是教育的重大阻碍之一。
如何让对话进行下去
1、注意谈话策略
在我们对话的时候,可以应用下面的几个谈话的策略,来避免对话中断,无法进行下去的问题。
- 不妨问一下“你是不是说。。。?”,确保你完全明白对方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 问一下对方,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让他改变想法
- 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这样双方都可以借此找出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 问一下对方,为什么他认为你所依赖的证据这么薄弱?
- 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把对方最好的理由拿过来跟你最好的理由放到一起,能不能得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 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双方都认可的其他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双方谈话中产生分歧的起始点。
- 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他人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得语气升温,你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不是舌战群英
- 表情和动作都要表现出谦恭的样子,不要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2、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
可以营造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比如采用圆桌,不要刻意的安排座次,大家都随便坐;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使用白板,可以充分的表达。发言的规则平等,让明白事理的人能够体面而又大方地表达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3、批判性思维者应该具备的价值观
自主决断
在你对别人的观念下结论之前,请想一下,这是否是你自己的结论,是不是受到了其他人的观念的影响。好奇心
在人际交往中,好奇心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往往在对一件事情表达你的观点的时候,可能你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也有可能你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你的观点。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挖掘。谦恭有礼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对事不对人”,这里的意思就是只针对这件事情发表各自的观点,不要针对人。但是为什么往往会变成针对人呢,这就是因为价值观在起作用的原因。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对这件事情表达观点,就是表达的人的价值观,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当然最终会针对人。其实针对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交往的双方都具备“谦恭有礼”这个价值观。尊重有严密论证和真实论据的观点
价值观有冲突,这是好事情,俗话说“理不辩不明”,只要可以拿出证据,合乎逻辑,我们就应该尊重。这是解决价值观冲突的关键。
学会正确的质疑(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