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吴越时期的槜李古战场,至秦始皇设立由拳县,再到三国筑造城墙,遂有后来所谓之“子城”。南宋第二任皇帝孝宗诞生于嘉兴,嘉兴由县升格为府。
明朝宣德年间,浙江巡抚奏请朝廷增设新县,因为嘉兴府工作人员“人手紧,任务重”。任务主要指税收任务,嘉兴府所属嘉兴、海盐、崇徳三县“地广赋繁”。明代嘉兴的财富状况可谓浙西之最,并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于世,“国家财赋之所由出”。
嘉兴乃水泽之地,出门交通离不开船,那时还没有快艇,只能靠船工划船,可见当年的税收官员有多辛苦。成本与收益一核算,朝廷很快批准了奏请,嘉兴府所属“三县”,扩充为“七县”。嘉兴县分拆为嘉兴县、秀水县与嘉善县,原嘉兴县北部划给秀水县、东北部改为嘉善县;从海盐东北部划出平湖县,由崇德县东北部析出为桐乡县。
在府治与县治前面的街道,分别俗称“府前街”与“县前街”。嘉兴府、嘉兴县和秀水县三套班子同在城区办公,呈“一府二县”之格局,因此嘉兴城内同时存在两条县前街。
嘉兴县治处集街东首,街道东西走向;集街西首是南北向的道路,秀水县治就在这边,这里是新的一条“县前街”。集街就是现在的中山路之其中一段。在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都需要修建“孔庙”,又称“文庙”。根据“一府二县”的建制,嘉兴城区一共修建了三座“文庙”。
三座文庙呈现“品”字形布局。秀水县文庙,处“品”字上口,在张家弄和东道弄(现勤俭路与少年路)一带。嘉兴县与嘉兴府文庙为“品”字下两口,在集街东西两首,遂有“一街二孔庙”之称。
孔庙的建筑布局中轴分明,左右对称。孔庙的正南门是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因天田星主文,遂又称“文曲星”,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而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意味着孔子与文曲星相配。
孔庙的正殿是大成殿,供奉孔子,两侧陪奉“四配”与“十二哲人”,其中“四配”分别是颜渊、子思、曾参和孟轲。东西两庑(即堂下两边走廊与房屋),供奉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在孔庙的体系之中,不同地方的孔庙有级别的差别,其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府之孔庙高于县之孔庙。不过,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所有孔庙大体依循一套共同的原则。
孔庙除了祭孔之外,还兼具教育的职能,其中之“明伦堂”用于讲学。嘉兴城区的“三文庙”,秀水县文庙的明伦堂今尚存,实属难得,容后再叙,暂且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