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看过的一个视频了,介绍《皮囊》这本书,也介绍了作者蔡崇达,去年暑期在北京三联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却没有走进这本书。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作者面对面谈了一次心,这本书就是如此,不仅谈心了,还让我走近了自己。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我们身边是否经常会有类似的人呢?我们的身边,又是否发生着类似的故事呢?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情景。
在第一篇文章中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初看到时我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是仔细想想,好像一切都明朗了。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这副皮囊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囊之下的灵魂,所以才会有“本质”,“心灵美”这样的词语被造出来。如果只是看重外在,只看重这副皮囊,那么是不会有出息的。如果你只顾着去“照顾”、“伺候”你的“皮囊”,那也许你这一辈子都会被羁绊,你永远走不远。
我想,这也是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吧,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然而这副皮囊只是外在而已,如果我们因此而被羁绊,那样岂不是得不偿失?
作者是一个很恋家的人,我也是。现在一个人在外求学,每每想家不自觉流泪。家是什么呢?有父母,有亲人,有自己熟悉的一切,即使想逃离,却依旧有无限的牵挂。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有亲情的地方就是家。作者的母亲很执着地要盖房子,虽然那个房子迟早会被拆掉,虽然作者可能会一时半会儿在北京买不了房子,但是那个地方,却一直是作者的根,是作者的依靠,因为那里有最真的情。我们不也是如此?“家”这个字太厚重了,真的很重。
对于作者母亲的爱情,我很感动。也许父母辈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两个人经媒人介绍然后就领证结婚了,没有恋爱的过程,但是谁又能说真的就没有爱情呢?好像不是这样的吧。他们也曾青春年少,他们也曾有过感情,只是后来,他们把爱情变成了“亲情”,割舍不断的亲情。
这是作者母亲的爱情,我们的父母,也同样有着他们的爱情,我想,也许有些时候我们该花些时间陪伴父母,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作者在后面说过自己一直在逃避问题,而且理由还很充分——理想,责任。直到看见父亲把自己的那张照片摸得发白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我们呢?在自己还没有错过的时候是不是该好好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和身边的人相处的一分一秒呢?
我因此开始想象,当自己驾驭不了身体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的境况。我觉得有必要体验到其中种种感受,才能照顾好这样的父亲。
这个部分给我很大的触动,因为之前老师让我们做过一个活动——体验盲人的感觉。当时我被蒙上眼睛,被我旁边的人牵着,我完全信任了他,但是也感受到了那种看不到的痛苦,很真实的感觉,后来换我牵他的时候,忽然能看见了,感觉真好,可是我却没能做得比他好,让他磕到了好多次。最后我们是倒数第一名。当时活动结束之后我感受颇深,只是体验一次盲人的感觉就会让自己很痛苦,那如果真的盲了呢?那如果残疾了呢,不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记得曾经和我一起搭档的伙伴,他在前不久因为意外或者我所不知道的原因已经离开了人世,我还去参加了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年轻的生命已经逝去,想到这里,心一阵绞痛。做这个活动,是一年半以前了,事情永远无法预料,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活好当下了……
生活到底如何,世界到底如何?我们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却不知道大城市的人也在经历着自己的苦难。
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
我向往大城市,即使我知道在大城市我可能不会活得很好,小镇简单,但是其实只要有人的地方人们都是复杂的。人在什么时间才活的像人呢?我想是只有自己好好活着的时候吧。
我知道,他和我这辈子都注定无处安身。
其实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是无处安身?作者已经有了令人艳羡的生活,已经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过上了文展想过的生活,而文展,去了小乡村,永远离开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必然吗?还是偶然?每种生活都有自己的意义,每种生活都有自己的色彩,文展就过得不好吗?作者的生活不好吗?其实我想我们都没有权利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想,文展是一类人的代表吧,向往城市,向往美好的生活,但是却在追寻的过程中迷失了,他厌恶自己的家乡,厌恶给自己带来不公的背景,而我们又有多少人也是怀着这样的厌恶的呢?生活不易,梦想,且行且珍惜吧。
厚朴的父亲不知道,同学们不知道,王子怡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住在厚朴脑子里的怪兽,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我还知道,北京不只是他想要求医的地方,还是他为自己开出的最后药方。
而厚朴的故事则让我郁结于心。厚朴是一个看似活得很潇洒的人,是一个看似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的人,可是他终于在现实中被打败了,他在现实中迷失了。作者说他自己也是一个来到北京“看病”的人,说他和厚朴也许生了同样的“病”,那么这病又是什么呢?对未来的想象,对生活的憧憬,对青春的恣意挥霍,这是厚朴的生活,可是他终究没有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终究还是在生活中失去了方向。也许,他真的是缺了人在他构建自己的“理想”的时候提醒他一下,他缺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锻炼。理想和现实总是差别很大的,也许一个人真的不能很快接受,但是总不能因为不想接受就逃避一切吧。厚朴在做那些事的时候到底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也许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吧,只是他不知道现实没有那么美好。作者呢?大学四年极度管控自己的生活难道不好吗?作者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了吧,他不抽烟不喝酒,努力实习积攒社会经验,最终走上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却依旧有迷茫,“生病”了吗?是病吧。对未来,对生活,我们可能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只是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方式不一样,然后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大二了,生活得索然无味,不知道未来在哪,只是向往北京,向往一个好的生活,缺少努力,嗯,我也病了吧?是的吧。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海藏不住,生活也藏不住。你不想看到的并不是就不会出现在面前,你厌恶的也不是就会马上消失。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好像是说“山的那边是什么”,我想,这也是一种期待吧,对未来的向往。
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一个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着被安排好的景色开心这么一瞬间。
我不是特别赞同作者的看法,作者说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混浊,那么难道上海就没有生命力吗?难道厦门就没有生命力吗?难道“千城一面”就注定悲戚?难道杂乱无章就注定有活力?当然,有生命力的地方可能确实会比较“混浊”,农村小城镇确实会比较“混浊”,也确实,孩子们的生活会丰富多彩一些,但是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大城市的整齐大城市的秩序,这是小城镇所羡慕不来的,大城市有的,小城镇不一定有。而且一般小城镇可能就是意味着落后,意味着资源的匮乏,像前面所说的文展,如果出生在大城市是否会不一样?我说这些并不代表我看不起小城镇,只是想说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而且各有各的好,这是不可否认的。不能只因为某一方面去全盘否定。
我也喜欢作者的“生死观”——死是回家,生才是最大的问题。在这个繁杂多变的世界上,生活其实才是最困难的。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永远离开了,而生呢?你需要面对的就更多,你会遭遇的也就更多,但是“生”的美妙不也在此吗?尽管我们总要归于一抔尘土,但是我们却还是要在生的时候努力生活,这样,我们才会无悔。
书读完了,感觉自己像是经过了一场洗礼,也像是自己和自己对话了一般,因为在书中的人物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痕迹,“厚朴”,“文展”,“张美丽”,自己与他们或多或少地有相似之处,在作者的笔触下,这些人们如此鲜活,我们身边不是也有类似的人?也许,我该好好看看自己了。
最后用作者在后记中的一段话作结吧: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7517-向着光亮那方-秋叶随风V~橙子学院码字岛六月第四周第一次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