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看《身份的焦虑》这本书,虽然还没看完,但里面的很多观点还是深有感触。
身份的概念是进入文明社会才有的,也或许原始社会也有吧,但那时候主要是看身体条件,这些都是天生的,后天再努力也很难有所改善。
文明社会后,人有了智力,也就有了通过聪明才智可以从事的工作,这就造成了阶层分化,聪明又努力的人,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且可以把这些遗传给下一代甚至后面的很多代子孙。
而一个出身贫寒的人,光有聪明才智,似乎也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和他们竞争的对手占据了很多的优势,比如财富,眼界,关系,工具等等,这些都无形中的给我们的竞争带来的很多不公平的因素。
进入到现代的社会,有人说现在已经没有了所谓的阶级和阶层,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呢,这种层级关系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绝对平等只存在于理想当中。
大家对这种阶层其实在心里也是承认的,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达到更高的层级,吴军老师在得到课程《硅谷来信》中曾经说过,其实这种阶层的跃迁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甚至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他举个例子,你现在有70分,下一个阶层可能是80分,你经过自己一生艰苦卓绝的努力可能仅仅能够提高几分,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的就可以达到80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80分的阶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所占有的优势资源,可能已经将那个阶层的达标分数提高到85分甚至90分了,有时候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反而可能是扩大了。
社会上流传这一句话,“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或者说比你有竞争优势的人也和你同样的努力,那么你想达到阶层的跃迁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想想,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应该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很多的,但我们现在很多人依然生活在焦虑中,都想着怎么才能更努力一些,达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
这可能和我们接收到的教育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关,人只有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取得更高的成绩,才算是成功,似乎每个人只要你努力了,就都可以达到别人能达到的高度,事实是,就算你努力了,也拼搏了,依然可能是个普通人,我们如果一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那么虽然你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很多,但依然会感觉不到幸福。
社会上还在不断的灌输这样的思想,只要你想,只要你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似乎人这一生必须是不断拼搏,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我们大家理想中的人生。
每个人都活在对自己的高期望当中,通过努力取得的实际成果,在被过高的期望相除之后也会变得很可怜,幸福感(自尊)=实际成就/自己的期望,根据这个公式,要想得到高的幸福感,就要在分母和分子上做文章。
如果你能提高分子,也就是你的实际成就对你获得幸福感肯定是有帮助的,但你想想,如果你的能力就能取得目前的成就,那有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呢,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这样也可以让自己的内心中获得幸福和安宁。
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许是想要的东西太难得到,也或许是你想要的东西太多,得到了还想再要。
王尔德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求而不得,一种是求而得之。
这两种结果都会让人痛苦,那么怎么样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减少自己的需求,不求,那么既不会有求而不得的痛苦,也不会有求而得之后的空虚失落。
人的幸福本就是一个感觉,它和你拥有的财富和金钱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人生是一场漫长而短暂的修行,在这里你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