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三尺讲台上俯瞰过三十次春秋流转,粉笔灰悄然染白双鬓时,我才真正读懂教育的深意——它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一方容纳百草生长的原野。那些曾在我心中掀起波澜的孩子们,恰似晨露浸润下形态各异的草木,有的舒展成绚丽的花枝,有的挺拔为参天的栋梁,更多默默扎根的植株,正在以自己的节奏汲取大地养分。教育的真谛,原是要如天地般宽厚,容得下百花齐放,也守得住草木枯荣。
初执鞭任教时,我也曾是那个执着修剪枝叶的园丁。总想着按照教科书的标准答案精心雕琢每株幼苗,期待他们都长成笔直挺拔的模样。直到遇见“他”,这个总爱在作业本上画满奇思妙想的孩子。他的数学公式旁跳跃着卡通小人,作文本里翻涌着天马行空的故事。当我第三次没收他的涂鸦本时,瞥见他眼里闪烁的星光骤然黯淡,那一刻忽然惊觉:我们究竟在培育鲜活的生命,还是在制造千篇一律的盆景?渐渐地,我开始学会蹲下身倾听,任他们在知识的土壤里伸展独特的触须,原来偏离常规的生长轨迹,往往藏着最动人的风景。
岁月沉淀出的不仅是教学经验,更是对生命节律的深刻体悟。班里曾有过这样一株“迟发的幼苗”——明明智商超群却始终沉默寡言的“她”。当她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成绩单尾端时,我没有急于贴上“懒惰”的标签,而是留意到她笔记本上工整记录的每个知识点。课间不经意地一句“你的笔记很有条理”,换来了她眼中转瞬即逝的惊喜。后来才知道,父母离异的阴霾让她把自己封闭在壳里。我们默契地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直到高二那年科技节,她在机器人编程项目中绽放异彩。如今她已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每次见面都会说起当年老师那句温暖的话语。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有些种子需要更长的等待周期,教育者的使命不是催开即时的花朵,而是守护孕育的可能。
三尺讲台见证着无数生命的拔节生长,也逼迫着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前追求课堂如交响乐般整齐划一,现在却欣赏即兴演奏的独特韵律;曾经焦虑于个别掉队的“慢行者”,如今懂得欣赏他们沿途采集的风景。就像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梧桐与银杏,既不苛求梧桐速生的特性,也不贬低银杏金黄的璀璨,允许每种生命按内在时钟前行。当放下“为你好”的道德优越感,转而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网时,那些看似叛逆的刺芒反而成了突破常规的新芽。
三十年光阴足够将锐气磨成温润,却不曾削减我对教育的赤诚。每当新生入学季看见稚嫩的脸庞,仿佛又回到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个清晨。不同的是如今的心境更加从容通透:不再刻意追求桃李芬芳的盛况,只愿做块厚实的土地,让喜欢艺术的灵魂开出繁花,使热衷技术的心苗结出硕果,哪怕有人只想静静生长成苍劲古木。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塑造统一完美的作品,而在于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成长力量。
此刻窗外暮色渐浓,办公室墙上挂着历届学生的留言册,泛黄纸页上的字迹或潦草或工整,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生片段。这些长短不一的痕迹,多像森林里交错生长的树木啊!有的向着阳光奋力伸展,有的在阴影中稳健扎根,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生命图谱。而我何其有幸,能在这片沃土上做个快乐的守林人,静观万类霜天竞自由。